55岁的马淑华是西吉县布贴画第四代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她以身边人或事为主要题材,通过一把剪刀将片片碎布变成画中风景,记录生活变迁,绘就布贴画的风采。2024年,马淑华的布贴画技艺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马淑华为徒弟教授布贴画制作技艺。
布贴画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之一,富有民族特色,已有1500年的历史,制作技艺以碎布为原材料,主要创作人物、动物、风景等。近日,记者来到西吉县吉强镇木兰书院马淑华布贴画非遗传承工作室,她正在耐心细致地教授学生。经过裁剪、胶粘……一块块布料变化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布贴画。
1992年,马淑华毕业于宁夏大学,2018年,马淑华被评为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贴画代表性传承人。此后,马淑华布贴画非遗传承工作室的作品《流动的记忆——赶集系列》入选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并在南京参加交流展;作品《回家》《赶集》被瑞士爱好者收藏。2024年3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评奖结果公示中,马淑华布贴画非遗传承工作室作品《流动记忆——赶集系列》获得“非遗进万家·文旅展风采”——2023年宁夏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优秀奖。
《冬日》
马淑华作画的初衷来自她的奶奶。有一次,她的衣服磨出了一个洞,奶奶看到后缝了两块方块补丁,她觉得不好看,不愿意穿。第二天,她发现方块补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深黄色和深绿色的“树叶”补丁。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她对布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家》
马淑华的作品内容来源于乡土生活,以历史悠久的民间生活场景为主,挖掘并升华主题。她说,《耕牛图》《赶集》《收土豆》等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童年记忆,画中的主角都是自己和身边人。“那个穿着小花棉袄、扎着辫子的小姑娘就是我。”马淑华指着一个布贴画作品笑着说。
《流动的记忆——赶集系列》之三
学习美术的马淑华善于研究布贴画制作技艺的美学特点,她把传统布贴画制作技艺和现代专业美术知识相结合,大胆创新布贴画制作技艺,激发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并融入现代生活。她的布贴画将画面元素以大小不一的形式夸张地表现出来,张力十足。
《流动的记忆——赶集系列》之六
除了教学外,其余时间马淑华都在钻研布贴画技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她认为,制作布贴画最难的是细节的塑造、动作和表情的处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布料的色彩、花纹、质地等,必须与所选的内容和题材相符。目前,马淑华免费教授了近30名徒弟,最小的8岁、最大的70岁。马淑华说,她将布贴画的魅力展示给徒弟,而徒弟的回馈也让她很欣慰,当她看到徒弟观赏布贴画后那种喜爱的神态,就知道这门手艺一定会传承下去。(记者:袁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