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库修坝到外引黄河水、内调泾河水,从人挑驴驮到自来水进户,在西海固的大地上,“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饿,半粒在喊渴”的悲凉景象早已远去。
打水窖、修截潜、建泵站、筑塘坝……建市二十年来,固原历届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利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通过蓄、引、提、集相结合,库、坝、窖、池联合运用,建成了一批水利工程,改善和解决了群众的饮水、用水问题。
引水
固原处于中温带半干旱到干旱过渡地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不及蒸发量的三分之一,干旱发生率高,水资源匮乏。因水而困、因水而贫,摆脱贫困的第一步就要解决水的问题。
打井出水、修窖储水一直是固原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的有效途径。建市二十年来,我市在水利事业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67.12亿元,多项水利工程立项施工,逐步解决群众用水难题。
2000年8月,东山坡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引水全线长27.85公里,受益25万人;
2007年9月,西吉县西部农村饮水安全重点供水工程开工,解决了西吉西部干旱带田坪、马建、苏堡3个乡25个村3.6万人饮水困难。同年,固西引水工程开工,解决了西吉县城及沿途沙沟、白崖、吉强、偏城等乡镇21个村2.89万人和原州区开城、中河2个乡镇8个村1.18万人的饮水困难;
2008年4月,隆德县渝河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工,解决了6个乡镇19个村1.89万人的饮水困难。同年,固原东部人饮工程开工,工程覆盖原州区东部、彭阳县西部等12个乡镇98个村,14.5万人受益;
2012年11月动工,2016年10月8日建成通水的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西海固山区113.5万余名群众饮水问题;
2020年11月5日,固原市黄河水调蓄工程举行通水仪式,随着施工现场进水隧洞出口黄河水奔涌而出,现场人员欢呼雀跃,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长城塬饮水工程被称为“宁夏水利博物馆”,2002年建成通水后,解决了彭阳县城阳乡等4个乡镇13个村2.13万人的饮水问题。城阳乡长城村养殖大户赵文吉是长城塬饮水工程最早的受益者,“现在不仅自来水接到了厨房、卫生间、牛棚,而且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缴水费、查水质、看余量,尽在其中。就和手机充话费一样,用多少、充多少,一清二楚。”赵文吉拿出手机演示。
2016年底,隆德县连续128天气温持续偏高,旱情严重,城乡居民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4.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60%以上农作物受旱。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紧急启动实施隆德县城乡抗旱应急调水工程,从2017年5月6日开工到5月25日通水,工程仅用了19天,创造了宁夏民生水利建设的“第一速度”。
过去的固原大地被水所困,每一个家庭对于那段寻水、求水却不得水的日子记忆清晰,一项项引水工程结束了寻水的日子,为水发愁、因水而贫的困境被打破。没有水的日子,家家户户一样穷,有了水之后,勤快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用水
“等大坝修成,黄河水经过我们村子,旱地变成水地,种菜、种红梅杏、种草莓……种啥都能成。”原州区黄铎堡镇白河村村民杨发买说,他仍然记得2020年11月5日黄河水调蓄工程通水时的激动心情。
如今,随着多项水利工程的建成运行,固原群众用水也迎来了高光时刻,高标准农田产业化、设施农业规模化、管水用水精细化,用水用出了新花样。
7月中旬,彭阳县古城镇温沟村西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现场仍然繁忙,上温沟水库维修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后,将通过泵站、取水建筑物、调蓄水池、各类阀井等基础设施建设,埋设扬水管道、配套自动化设备,利用乃河水库与上温沟水库的连通工程引水上山,温沟村1600亩梯田将变成水浇地。“你看,薄膜下都是渗水管,没想到山地也能变成水地!”在温沟蔬菜基地务工的田志秀笑着说。
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蔬菜园区的设施温棚里既养鱼又种菜,养鱼水经过过滤、发酵和微生物分解,作为肥料提供给蔬菜,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缓慢的现状,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有效提升蔬菜品质。
彭阳县利用“互联网+”,采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配套实施建筑物、联户表井和管网监测智能化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实施城乡供水统筹管理、水源远程监测调度、水质实时监测,实现了从水源到水龙头自动运行、精准管理,确保群众吃上放心水。隆德县建立了“县站+乡(流域)站+村级管理员”三级管理服务网络,还建立了“流域站+村级管理组织+用水户”的三级管理模式,使管理更加精准化、精细化。
2020年彭阳县“互联网+”模式作为先进经验,得到水利部充分肯定,我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宁夏开展“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先行先试示范市。之后,全市实施“互联网+城乡供水”项目12项,建设调度中心7个,项目建成区供水实现了远程控制、智能管理、网上缴费,织起一张智慧水网。目前,全市62个乡镇、808个村实现了村村通水,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5%,水质全部达到了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卫生标准。
护水
如今的固原大地满山披绿,碧水长青。
夏日风光正美。7月24日,来到沈家河湿地公园,水面波光粼粼,一朵朵荷花在微风中摇曳,引得游人驻足欣赏、拍照留念,市民不禁感叹:“现在这里越来越漂亮了!”
“现在污染减少了、水质变好了、河道畅通了,好多水鸟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58岁的巡河管护员张习尧笑着回应。
而这青山绿水离不开固原人的“护水”行动。“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一直是我市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积极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全市8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考核要求,全市河湖水质明显改善,五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完成,水域岸线“四乱”问题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炎炎夏日,隆德县城的古柳公园,陈靳乡新和村、清凉村、高阳村房车自驾游营地迎来了一批批自驾游游客,他们被渝河岸边优美的风光吸引。仰望蓝天,云卷云舒;俯瞰碧水,波光粼粼,渝河宛若丝带穿城而过,河畔步道绿树掩映,人们结伴漫步其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是我市在治水过程中坚持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实施流域水生态修复,全面开展五河河道综合整治和美丽河湖建设取得的成果,当下,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茹河两岸都已成为人们游玩的好去处。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发展翻天覆地,还有更多个二十年等着固原人接续奋斗。有了水,曾经贫瘠的西海固变得灵动起来,老百姓的脸上有了幸福的光彩,人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如今,在享受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由水而生的生态效益也正在为群众带来更多的福祉。(记者:樊永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