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阴雨连绵后天空终于放晴,在西吉县吉强镇王昭村的高山冷凉蔬菜基地里,鲜翠欲滴的蔬菜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个大肚圆的萝卜、鲜嫩的辣椒、青绿色板栗南瓜……800亩高山冷凉蔬菜渐次成熟。
“我们种植的200亩辣椒还没有采摘,就被山东一家企业全部预订。种植的南瓜、白菜、萝卜也不愁销路,都是订单式销售。”西吉县云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志斌说。
如今的王昭村人兴产业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半年前还不是眼前这般光景。因有部分村民移民搬迁,导致部分田地闲置,荒草杂生。今年年初,王昭村经过“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又引进西吉县云砚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
据了解,西吉县地势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相对较低,环境污染少,农作物病虫害少,具有发展冷凉蔬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了解决农村的“空心化”、农民的“老龄化”、土地的“撂荒化”,以及农业的“边缘化”问题,吉强镇调整产业结构,以王昭村、泉儿湾村、马营村为主,全力打造7300亩高山冷凉蔬菜基地。
“我们拓展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的经营种植模式,引进企业,兴建水利工程,引水上山,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最大程度提高高标准农田的产出和效益。同时,协调各村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建立牢固的联农带农机制,确保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吉强镇党委书记李学智说。
王昭村村民吴耀峰便乘上了这股“东风”。
“以前因为缺水只能种土豆和玉米,收益也不高。”吴耀峰说,“今年我准备出门务工,听到村里要种植高山冷凉蔬菜,免费提供灌溉、技术、种苗等,每亩地还补贴600元,这么好的政策,可不得拼一把。”吴耀峰收起外出打工的念头,一门心思开始种植蔬菜,如今近50亩的田地里硕果累累,只等采摘销售。“引进的合作社除了负责敷设膜下滴灌管道,还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并与外地客商签订购销协议,实行产销一体化生产。”李学智说。
东面王昭村的蔬菜马上开始采摘,西面马营村种苗也接近尾声。
雨后土地湿润松软,马营村村民张菊玲麻利地栽种南瓜苗。她已经在这里干了一个月,对她来说,能在“家门口”挣钱太重要了。“我要照顾孩子,分不开身干其他事情。”张菊玲说,“现在田地离家不远,我抽空种菜挣钱,一天能挣100多元,顾家、务工两不误,真的太好了。”
据了解,高山冷凉蔬菜用工量大、用工期长,最高峰时每千亩用工150人,约60人常年在基地打工,有效解决了周边村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李学智介绍,马营村的蔬菜比其他地方晚熟近40天,形成明显的季节差,蔬菜上市时正值南方蔬菜生产淡季,正好从空间和时间上弥补了南方市场供应不足。错时销售蔬菜,不仅稳定市场供应,还能为群众带来更大收益。
吉强镇是西吉高山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吉县将冷凉蔬菜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等多种基地创建模式,发展订单种植,集成应用优良品种、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塘、坝、库区水源,通过引水上山,配套滴灌设施,积极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
“目前,西吉县在火石寨乡、吉强镇、王民乡、将台堡镇、偏城乡、新营乡、沙沟乡等乡镇种植高山蔬菜2.1万亩,以南瓜、甘蓝、辣椒、萝卜、大白菜、芹菜为主。同时通过建设蔬菜冷链体系,拓展外销市场,将蔬菜销往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地。今年预计高山冷凉蔬菜总产量9万吨,产值能达1.44亿元。”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宋永红说。(记者:薛正荣 李婧 实习生 祁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