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到位于西吉县吉强镇羊路村的西吉县金扫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院里摆放着一排排刚扎好的高粱笤帚,车间内几名工人在技术负责人马小龙的指导下,学习用机器扎制笤帚。“加工环节目前有9名工人,工资按日结算。等他们技术熟练后,我们会以计件的方式结算工资,工资会更高一点。”马小龙说。
虽然公司是近期新开业的,但马小龙是跟着老板张平干了多年的老职工。之前他们一直在甘肃和别人合作种高粱、制作笤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张平回到家乡固原,在吉强镇流转土地1000亩,将羊路村旧村部建设为笤帚加工厂,带动当地群众一起致富。
高粱笤帚主要靠手工制作,技术门槛不高,但从种植高粱到加工成笤帚,工序多、用工需求量大,为了帮助企业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吉强镇积极对接辖区学校、单位和其他乡镇采购帮扶车间制作的笤帚。“今年试种的70亩高粱很成功,可扎近2万把笤帚,销路也可以,明年将大面积种植高粱。”
帮扶车间的成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撂荒地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预计明年将为30多名当地群众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
在不远处的吉强镇水岔村,西吉县康利得纸制品厂内正在上演一场“魔术”:一个个纸杯在透明管道里“飞来飞去”,并迅速在自动机器里成型,不到一分钟,从纸片变成纸杯。
一次性成型纸杯生产线全自动化生产,出来就是一沓整整齐齐的纸杯。从生产线上“滚”下来的一沓沓纸杯被工人整齐地打包到纸箱里。50沓一箱,一箱1000个。“每天生产纸杯约8万个,平均每月能售出3000箱。”负责人张树宝说。
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水岔村盘活闲置扶贫车间,引入纸杯加工企业,5月正式投入生产。由于当地生产的纸杯质量优良,运输成本较低,吸引了众多周边市县的经销商前来采购订货。“不仅带动8名村民就业,还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我们也鼓励村民代销,销售一箱能挣3元到4元。”水岔村村主任马强说。
在吉强镇泉儿湾村,也有利用闲置校舍建成的杂粮加工厂和手工磨坊,为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
羊路村、水岔村、泉儿湾村结合村子实际,都发展出了适合本村的特色产业,也是吉强镇产业发展的缩影。今年以来,吉强镇在产业发展、企业引进等方面认真谋划乡村振兴“金点子”,盘活闲置的校舍、厂房等资源,鼓励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在村上设车间、办企业,通过村企联建等方式,将企业的发展与村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企业与村民、村集体的共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记者: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