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余一筱 李智华 赵昱杰 文/图
“无言独坐放眼尘世外
鲜花总会凋谢
但会再开
一生所爱隐约
在白云外
……”
《一生所爱》的旋律飘荡在天地间,空明悠远。
程浩光独坐家门前,身后是层层远山,近旁鸡鸣狗吠,但喧扰不了内心的宁静,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守望者。双手捧着心爱的泥哇呜,往事历历在目。8岁那年的夏天仿佛就在眼前,一路艰辛纷繁皆是风景。此刻,心的声音在这小小的陶体内穿梭,愈加笃定,也许从一开始就未变过。
程浩光33岁,是西吉县马建乡马建村人。第一次见到他,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和一个古老的乐器联系起来,但是当他拿起泥哇呜吹响乐声时,二者竟神奇地融为一体,让他置身于一种幽远和空灵之中。
虽然年纪轻,但程浩光与泥哇呜结缘已久,遵从着内心的热爱,他钻研摸索、孜孜以求,在制作、演奏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18年和2023年,程浩光先后被确定为西吉县级、固原市级非遗项目传统乐器泥哇呜制作演奏代表性传承人。
(一)
泥哇呜因吹出的声音“哇哇呜呜”而得名,它的学名叫“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通常由泥土制成,形状多样,最常见的是椭圆形或梨形。埙的音域相对较窄,但音色独特,古朴醇厚,有“立秋之音”之称,被历代文人墨客所赞美。它既可以独奏,又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常用来表现哀婉、凄凉、深沉等情感。
在固原地区,埙属于小众乐器,吹奏它的人很少,制作者更是寥寥无几。程浩光是个例外,或许是因为缘分,他对这个古朴的乐器爱得深沉、长久。
8岁那年的夏天,程浩光刻在了脑海里。
一个燥热的午后,太阳挂在头顶,路边的花草、地里的庄稼都耷拉着脑袋,独自在家中玩耍的程浩光感到无聊。忽然,一阵悠扬的乐声从远处传来,他竖起耳朵仔细听,原来是百看不厌的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乐声渐隐渐现,奇特而迷人。程浩光出了家门,寻找声音的来处。一个8岁的孩子从马建垴的北头一口气跑到了南头,他的脚步在村民张埙家门前止住了,乐声就在耳边,程浩光呆呆地走进去——只见张埙双手捧着一个“罐子”在忘情地吹奏,声音就是“罐子”发出的。
年幼的程浩光蹲在张埙脚旁,听了一曲又一曲,后来他才知道,“罐子”叫泥哇呜,学名为埙。他还得知,张埙当时在国内业界已经小有名气,是当代知名的泥哇呜制作及演奏者。
自此之后,每逢张埙回家,程浩光都要跟着他学习吹埙,后来干脆拜他为师,系统地学习演奏。直至考上大学、参加工作,程浩光的学习生活中总有泥哇呜相伴。后来,他不再满足于演奏,时常拜访民间制埙老艺人学习制作工艺,越深钻,他越为之着迷。
(二)
选取本地红泥,而后粉碎、和泥,入缸发酵两个月以上,再揉泥、炼泥、拉坯、塑型、打孔、调音、烧制……经历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出一个泥哇呜。十个泥坯同时入炉烧制,最终出炉的合格品往往只有一个。
拉坯是关键一步。一团泥在拉坯机上反复旋转变换,最终形成埙体雏形,对腔体的把握、埙壁的薄厚最考验手法和耐性。开孔调音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一把埙的音色音质,一个不小心操作失误,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程浩光记得,成功烧制出第一把埙时,已经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
程浩光的选择,是一段艰辛的路。他坚持用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制埙,并通过自己的推广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这种乐器,让其发扬光大。
2016年,程浩光开设了工作室,专门研究制作、演奏泥哇呜。
2017年,程浩光对泥哇呜的腔体进行研究,提出黄金分割率做法,使其更为美观标准。同时努力钻研泥哇呜烧制传统工艺技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验,成功烧制出独具个人特色的窑变埙,受到很多泥哇呜爱好者的喜爱和收藏。与此同时,从2018年开始,程浩光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大量宣传和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学习泥哇呜,并教授了3名徒弟。
2023年,程浩光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时,他很欣喜,对于这项非物质文化的珍贵遗存,要坚守下去的想法更加笃定。
(三)
“它经历那么久才流传到了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完成它的使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听懂它。”程浩光知道,比起陶艺品,泥哇呜蕴藏的工艺与文化有着更长远的生命力。
今年,程浩光考入西吉县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主要负责宣传推介西吉旅游资源。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在思考把非遗项目泥哇呜与本地文旅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路径。“在这个小小陶体中,蕴含着精巧的制作工艺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都需要当代人去理解和讲述,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讲故事的人。”程浩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