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固原城区一路向北,穿过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草原上的林木逐渐繁茂起来。顺着一条砂石路进入马渠林场场部。这个只有7个人的林场,守护着15万亩的国有林。在马渠林场场长何万里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去巡山。
绿,是这里的底色。经过一场雨水的洗刷,道路两旁的草木肆意地生长着,有的已经开始占据林场的防火道路,路上不时会有雨后形成的积水。
马渠林场海拔在1700米到2000米之间,漫山被绿色覆盖。登上林区高处,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绿色世界。远处的风力发电装置绵延起伏,眼前的油松、侧柏昂然挺立。阳光透过云层,林地更显得绿意浓浓,静谧时刻忽闻几声鸟鸣,愈发悦耳动听,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欢歌。“这些树已经长了三年了,主干完全长起来了。”伴着风,柠条的枝头轻轻摇曳,何万里讲述着这一片荒山变绿海的故事。
“以前原州区有东八乡,这里就是东八乡中的两个乡——马渠乡和高台乡,高台乡移民前人口是3200人,马渠乡4000人,‘十二五’‘十三五’经过劳务移民和生态移民搬迁,一部分去了原州区头营镇,还有一部分移民去了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和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全部搬迁完毕后,2013年,经原州区人民政府同意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原州区林业局在迁出区成立了国有马渠林场。2013年上山的时候,山上没有草,没有植被。”何万里说。
远处山坡下废弃的窑洞还能让我们找到移民迁出前生活的痕迹。“移民搬出去后,他们居住的房屋基本恢复成了草地,只有这些依山建的窑洞还在,学校和教学点成了林场职工的护林点,现在还保留着。”何万里说。
这里是黄土地,土质肥沃。本土的油松、樟子松、云杉等树种都属于针叶树,蒸发量小适合在这里种植。同时,对造林地块系统规划,对造林树种筛选,对不同树种、不同地形采用不同的整地和栽植方法,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减少了补植量。从建场开始,马渠林场就开始了造绿之路。
为加快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马渠林场推进废旧宅基地腾退复绿和荒山荒滩造林绿化,对疏林地、残败灌木林地和灌草地实施封育,采取“项目造林+义务植树”等方式,依托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项目,完成人工造林6.3万亩。11年来,马渠林场采取管、抚、造等各种措施,从整地、苗木栽植到管护,使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苗木成活率90%左右,形成了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综合修复区。
针对林场以前生产信息闭塞、品种落后、收入微薄的现实,这几年,马渠林场向发展林下经济等多元化产业方向探索,实现要生态“好颜值”,又要产业“好价值”。
今年,马渠林场成为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林场。“2014年,原州区林业局林技中心给林场发放了一批红梅杏树苗,种植了240亩,这算是一代红梅杏树种,品质非常好。去年,护林员个人出资给红梅杏树建了防护棚,加了防护膜。今年红梅杏收了1万多公斤,在电商平台上卖得很好,每公斤可以卖到20元,有了防护措施,明年的收成也不会低,到时要学习一下电商技巧。”何万里说着打算。
何万里最愿意向外展示的,是2023年林场从山东引进客商,种植了易成活、耐干旱、抗严寒、生长快的文冠果。“林场给我们提供了土地和水源,让我们种植文冠果树,将来林场增绿了,又有了收益,我们就把这批文冠果树留在当地,为固原绿色发展作出贡献。”山东客商陈延国说。据了解,“以地换林”,只是林场和客商的初步合作。文冠果俗称“木瓜瓜”,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树种,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可以开发生产文冠果茶、文冠果油、文冠果木雕、文冠果精油等系列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去年,马渠林场职工、护林员自筹资金抚育文冠果苗150亩120万株。林场和客商也将进一步加深合作。
“挂在树上的红色蜂蜜”,这是新疆当地人对新疆小红杏的形象比喻,其香甜之味可想而知。”何万里对林场新种植的新疆小红杏树很有信心。“今年,马渠林场种植了550亩新疆小红杏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这些都符合新疆小红杏树在原州区扎根的自然条件。”另外,今年林场种植的1500亩林下药材,为林地土壤改良、林间植被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花、枸杞等中药材,让马渠林场的林药种植经济效益也显现出来。“试点改革让我们信心倍增,我们将加大林区经济林抚育和管护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这些经济林早日实现经济价值。”何万里说。
青山不语,绿色为证,马渠林场已满目苍翠。车辆行驶在林区防火道路上,不时有野鸡、狍子等从眼前掠过。这些年,马渠林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林区内常见野生动物有沙狐、苍鹰、秃鹫、红腹锦鸡等,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生态效益逐渐显现。(记者:梁 园 李蕊 罗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