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固原,草木葳蕤,万物并秀,山川大地被深绿浸染。骄阳下,走进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安和村,巷道干净整洁,房屋鳞次栉比,水泥栅栏围成的小花园,顺着庭院门前整齐排列。
“水泥路、卫生厕所都是新修建的,村里还安装了下水管网、天然气管道,家家修建菜园、果园,大门、院墙重新粉刷。”安和村党支部书记马金耀说起家乡变化,如数家珍。
去年7月,原州区投入资金对安和村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配套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修建下水管网8900米,新修道路1万米;居民家房前屋后栽种经果林,种植蜜源植物700多亩,实现卫生厕所、菜园、果园全覆盖。
“自从家里种菜后,再也没有去集市买菜,节约了一大笔开支。”村民罗正英将牛送到园区饲养后,拆除院子里牛棚,腾出空地种植蔬菜,又养殖15箱中蜂,院子变干净了不说,又多了一项收入。
“全村534户,按照每家半亩菜园计算,全村‘两小园’加起来的面积超过200亩,村民种植的蔬菜完全实现自给自足。”马金耀细算一笔账,村子环境卫生整治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000元,大家借助中蜂产业牵线搭桥,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增进邻里之间感情。
结合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安和村配套规模为1600头的肉牛养殖园区,接着实施“出户入园”。现在,安和村已有76户在园区饲养肉牛,饲养量达到1100头。
安和村是一个移民村。在园区没有建成之前,农户将牛棚建在院子内,一年四季,牛粪味弥漫。“牛送到园区饲养后,家里卫生好了,也没有臭味了,养蜂、种菜又带来新的收入。”罗正英开心地说。
随着居住环境整体提升、劳动力解放出来,安和村又开辟第二增收渠道,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村民养殖中蜂200多箱,组建劳务队,形成新的产业链。村集体为无劳动能力的双老户代养中蜂,进行养殖技能培训,帮助弱势群体掌握一技之长,形成产业兜底。
今年以来,固原市以“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通过不懈努力,固原市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农村户厕改造7276户,完成年度任务的46.94%,清理清除卫生死角及村庄内部、道路两侧、河道沟渠、房前屋后的垃圾25万多吨。”固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集镇和城镇近郊中心村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与此同时,拆除废弃的土坯房、土围墙、残垣断壁和影响村容村貌的废弃、闲置、有安全隐患的房屋及圈舍、棚房、地埂墙、烂围墙等建筑物3575处;清除长期无人居住的院落杂物杂草,修补公共区域的公园、广场和农户破损的房脊、门楼1103处。
固原市五县区在总结推广人居环境整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推广“五级网格化管理”等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
原州区推行“12345”“四个一”长效长治机制,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造林绿化工程作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岗双责”,确保环境卫生整洁有序。
西吉县推行“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组长+保洁员+农户”的五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行定人员、定职责、定地段、定时段的“四定”保洁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和保洁员包农户双重工作机制,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隆德县发挥基层党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和人居环境治理“多网”融合,形成了“基层组织得到人心、一线党员得到锻炼、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叠加效应。
泾源县发挥环境保护监管“363”机制作用,深化“幸福农家123工程”和乡风文明积分卡制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
彭阳县推行“333”模式,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家园,统筹整合农村保洁员、乡村道路维护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在每个乡镇成立了专业保洁公司,负责乡镇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确保乡村环境卫生有人管。
固原市坚持“绿、美、亮、补”统筹施策,见缝插绿、见缝植绿同步推进,村庄造林绿化108万株,治理作物秸秆、废旧残膜、畜禽粪污共25万多吨,推动实现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四美”,把环境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变一处美为处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