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六盘山秀美如画,生机盎然。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在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留下足迹。
5年来,固原市广大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勇毅前行,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六盘大地上,把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美景。
5年砥砺奋进,5年春华秋实,5年强基兴业,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全市失学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基本医保、安全住房全覆盖,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盘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奋斗者的脚步永远向前。奋进新征程,固原市聚焦“红色固原、绿色发展”定位,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守牢生态红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固原篇章。
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固原市现有肉牛养殖户8万多户,饲养总量91.4万头,肉牛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肉牛养殖提供农民年人均收入2200元以上,占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左右。
纺织产业带动就业。
多年来,固原市持续推行品种改良技术,调优产业结构,推进肉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已难以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
如何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
固原市聚焦打造全国百万头高端肉牛生产加工基地目标,抓良种繁育、规模养殖、饲草保障、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促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固原市引进福建融侨集团,投资建设固原融侨(丰霖)肉牛生态产业园,打造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
正在建设中的牛肉加工厂将在本月完工投产,年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以每头活牛650公斤为标准,经过屠宰深加工、精细分割后,可卖到4万元左右。”固原市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张国坪算了一笔账。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体系,把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通过建设牛肉加工厂连接生产端和消费端,采取补贴回购方式,带动农户降本增效,一头牛利润增加20%,让农户多赚2000元。
今年,固原市在“出户入园”肉牛养殖上做文章,采取集中托管代养、入股等方式,从根本上破解肉牛养殖在品种、饲料、技术、防疫等环节标准不统一的难题。
肉牛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园区牛棚发展光伏产业,构建起“经营收益+务工收入+股份分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全年计划建设“出户入园”园区50个、养殖示范村30个、良种繁育基地5个,肉牛饲养量达到101万头。
产业是兴盛之本、富民之策。
5年来,固原市集中要素资源育龙头、延链条、创品牌,全面推进重点产业延链补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先后出台7个政策性文件,建立市级领导包抓产业发展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肉牛等8个研发中心挂牌运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7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特色优势产业占比达到85%。新建高标准农田54.7万亩,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固原胡麻油、彭阳红梅杏、固原马铃薯、固原黄牛、彭阳朝那鸡入选全国第一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
聚焦打造百万亩高产高品质马铃薯、冷凉蔬菜和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重点发展畜禽肉、薯条薯片、果蔬等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企业组织形式和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净菜入超,推进雪川一期20万吨马铃薯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带动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30个。
文化旅游聚焦打造全国避暑养生和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服务提档升级,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全国避暑旅游城市。提升改造高档民宿15家,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720万人次。
乡村振兴启航新征程
走进固原市,新老城区和谐共建,古韵新风交相辉映,秀美村庄生机涌动。白墙、红瓦、绿树相互映衬,精美的墙绘彩画记录村民劳作场景,描述着村庄发展变迁的故事。
乡村面貌换新颜。
“原来村道是土路,只有两架木车宽度,晴天一身土,雨雪天一身泥。现在村道都是水泥路,不但平坦干净,两三辆汽车并排行驶都没问题。”西吉县火石寨乡小红庄村村民李应启沿路散步,逢人便夸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今年,固原市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吹响高质量发展嘹亮号角。
新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打造村村美丽、家家干净、处处生机盎然的宜居家园。
“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领域,建设400个总投资800亿元的项目,着力推进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固原市相关领导介绍。
土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承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固原市遵循农田必须是良田的理念,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使用有机肥、农业机械化,优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高标准农田稳产增收。
“高标准农田种玉米,亩均产量1500斤。百亩土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每年可增收6万元。”看着一块块平整的梯田从家门口向远处延伸,原州区炭山乡阳洼村78岁村民丁玉文心里乐开了花。
2021年以来,原州区修建高标准农田,包括阳洼村在内,炭山乡共修建“宽大平”高标准农田6万亩,亩产提高30%。“按照亩均增收300元计算,高标准农田每年可增收1800万元,这还不算土地增产后,间接刺激养殖业发展的收入。”炭山乡副乡长黄金鹏算账后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固原市不断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新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标准化生产基地,打响固原黄牛、马铃薯、冷凉蔬菜等区域公共品牌,确保群众产业收入占比达到50%,产业带动劳动力就业比例达到50%以上。
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升。
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物畅其流,人畅其行”打造“振兴之路”,5年新改建公路3615公里,打通固会高速公路等4条“断头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硬化路、生产道路通到田间地头。
建成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黄河水调蓄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所有行政村通光纤,自然村通动力电,4G网络全覆盖,建成5G基站1510个。建成美丽小城镇35个、美丽村庄148个,城镇化率从32.4%提高到43.6%。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固原市始终把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抓好精品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传承推广,讲好固原故事。
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城区一刻钟”和“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移风易俗除陋习、文明创建树新风、民主法治促和谐、环境整治美家园等民风建设行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民风大为改观。
固原市在建设线下舞台的同时,积极打造线上舞台,创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固原云模式,提升全市859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6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建成并逐步形成文化馆、图书馆网络和数字建设体系,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中居于西部地区前列。
如今,从城市到乡间,各种文化阵地星罗棋布,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固原大地上交相辉映。一个个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华丽转身,一项项文化品牌、文艺精品落地开花、深入人心。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文化兴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陈。
生态文明绘就新画卷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山连绵、山林蓊郁、空气清新,小南川、老龙潭、二龙河、胭脂峡、野荷谷等景点湿润清凉、云雾缭绕,宛若烟雨江南。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六盘山是国家构筑生态安全战略“两屏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涵养的每一条清流都源源不断汇入黄河母亲的怀抱。
经过持之以恒修复建设,六盘山重现风景旖旎的屏障雄姿,森林覆盖率达到64.5%以上,成为滋养陕甘宁3省区32个市(县、区)600多万人的“天然水塔”。金钱豹、金雕等稀有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各种植物数不胜数。
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初心。
5年来,固原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代接一代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我白头之时,我会让彭阳的山川尽染绿色。”彭阳县自然资源局高级林业工程师杨凤鹏带领造林队员一面坡、一道沟、一架梁、一条流域整体推进提升,用铁锹和汗水改变彭阳县山川面貌,完成的工程里程累计超过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栽植树木超过千万株。
生态治理一张蓝图绘到底。
“多栽一棵树、栽活一棵树,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就是我们的价值。”六盘儿女怀揣梦想、接力播绿,让固原市实现从荒山秃岭到高原“绿岛”的历史性变化。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三西建设”之初的1.4%提高到现在的27.28%,森林面积430.55万亩。
截至2021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04.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0%,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2000万吨以上,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沙不入河。
站高望远,不畏浮云遮望眼;硬招实招,一锤接着一锤敲。
治理后的隆德县城段渝河,岸边绿树成荫,河内清流潺潺。泾源县三关口矿区披绿,沿河造景、跌水成瀑、小桥通幽、险峰挺立,一幅壮丽写意山水画浑然天成。
西吉县月亮山水源涵养区蓄水量年增加787万立方米,森林保土蓄水能力增加70万吨,有效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葫芦河再现清水长流。
“五河”脱胎换骨,水质全面达标,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由2015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87.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黑臭水体消除率100%。
远处群山苍翠、森林连绵,近旁草木掩映、清流汩汩。
从“一抹黄”到“七彩色”,这片蛰藏在历史卷轴里的土地,完成华丽蜕变,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全市呈现出生态有效恢复、绿色发展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
构建起六盘山水土保持生态走廊,月亮山生态屏障、云雾山生态屏障,原州区清水河、西吉县葫芦河、隆德县渝河、泾源县泾河、彭阳县茹河五川,西吉、彭阳两个水土流失片区的“一廊两屏五川两片”生态空间格局。
2021年,固原市获得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隆德渝河水环境治理模式入选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泾源县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宁夏首个“中国天然氧吧”。
闪亮的“国字”金牌诠释了当地干部群众对生态美的不懈追求,彰显了固原市干部群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坚定决心。
绘制生态画卷,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固原市出台建设先行区美丽新固原“36条”,全市168条河湖干支流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推动“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
“五河共治”得芳华清流。
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计划改造农村清洁取暖面积55万平方米,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严防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养殖场设施配套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5%。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营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0万余座,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75%和36%。
高品质推动绿色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制定2030年碳达峰方案,落实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开展“以林换能”新模式,改造提升重点用能企业,有效降低能耗水平。
多年来,固原市广大干部群众不负历史责任,一任接着一任苦抓、苦帮、苦干,再造大地肌肤,重塑山水颜值,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把光荣写在大地上,把憧憬变成现实。
如今,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和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民生福祉再创新高度
“一个月工资5000多元,在家门口既能就业又能照顾到家和孩子。”范小霞老家在西吉县新营乡,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后,她在工业园区找到工作,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固原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优化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紧扣重点群体就业需求精准发力,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兜牢民生保障线。
2022年1至5月,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49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8.9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656万元,创业带动就业4308人,职业技能培训6091人。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共同富裕,持续改善民生,继续保持较快的收入增长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固原市相关领导介绍。
为此,固原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投入资金7.6亿元,办好十方面30件民生实事,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实施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政策,返还补贴涉及657家企业,2.1万名职工预计发放补贴785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及补助金1144万元。
采取包机、包车方式,组织开展“点对点、一站式”集中输送返岗复工人员9031人。将脱贫人口、易地搬迁移民及农村低收入等“三类人员”作为就业帮扶重点对象,开展“131”公共就业服务2.44万人次。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全面开展“1+1”精准就业帮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通过机关事业公开招考招聘732人、“三支一扶”招募830人、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1300人。
加大公益性岗位保障力度,重点安置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复退军人等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区域劳务协作,依托中小微企业、就业帮扶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就业帮扶载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人口实现就业9.29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8.58亿元。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固原市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织密兜牢低保、残疾、孤儿等特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网。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好三孩政策,推进小区适老化改造、托幼试点建设,打造区域性康养基地,更好地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
开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行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固原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培育“六盘名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打造“城区一刻钟”和“农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5年来,固原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改建学校666所130万平方米,新增城镇学位5.4万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9.5%、居全区第一;学前3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6%、99.4%和94.2%。
“互联网+医疗健康”广泛应用,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5%和98.5%,居民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5.2%。低保、特困供养群体和残疾人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累计发放保障金36.5亿元、临时救助金3.8亿元。
“互联网+医疗健康”城乡全覆盖。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保持在30万人以上。改造农村危窑危房、棚户区8.5万户,改造老旧小区102个,建成保障性住房1.26万套,近30万人喜迁新居。
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出台“六保”23条等一揽子措施,清欠民营企业账款19.2亿元,减免各类税费43.9亿元,降低社保费等4.4亿元,67.1亿元财政直达资金惠企利民,帮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各类市场主体达到9.4万户,增长1.4倍。
平安固原达到新水平
回望过去5年,固原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高水平建设平安固原。
基层治理“1+6”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政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审计监督、政务公开、大额资金管理等制度,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从严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较2016年下降51.4%。
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社会乱象治理“五项机制”得到中央督导组充分肯定,8类主要刑事案件立案数、命案发案数实现“双下降”,固原市、隆德县分别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示范县。群众安全感连续8年位居全区五市第一。
今年,固原市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感恩、认同、法治”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单家集夜话纪念馆成为全国党的民族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西吉县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按照“六个过硬”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自觉干,以根植于心的法治理念依法干,以勇于担当的务实作风创新干,以清白做事的廉洁本色干净干。
建设基层综合治理智慧平台,健全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市域社会治理规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实施“八五”普法宣传教育,推进法治固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加大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时代考卷常答常新。一组组数字是固原市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最好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