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档案
手绘:石琪慧
猫头鹰
鸮形目中的鸟被称为猫头鹰,是现存鸟类中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总数超过130余种。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呈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别名神猫鹰。
精灵物语
我是六盘山上比较常见的鸟类,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因而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一般哺乳动物耳朵感觉不到这么低的频率。我们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一贯昼伏夜出,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小型鸟类和昆虫。鸟类中,我们捕鼠能力非常强,一只一年可以吃掉1000多只老鼠,被人称为“夜行侠”。
雕鸮。
六盘山上森林茂密,为猫头鹰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放飞雕鸮。
精灵故事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们再一次来到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奔已确定的六盘山精灵——雕鸮,进行拍摄。
拍摄前,记者与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郭志宏联系,得知救护中心有3只受伤的雕鸮,其中一只经过救治完全恢复野外生存能力,决定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放生。
六盘山上繁衍生息、栖息的鸟类有347种,鸟类普遍飞行速度快,栖息地以密林为主,抓拍难度比较大,这次放飞给了我们一次近距离拍摄的机会。
上午10时,在大家的等待中,迎来雕鸮放飞。郭志宏来到救护中心“病房”,将完全康复的雕鸮装进有透气孔的纸箱,提到路边开阔的林地。记者选好机位,架起摄像机后,他迅速打开纸箱。
只见一只长满棕褐灰色羽毛的大鸟迅速离开箱子,快速向林中飞去。“原来是猫头鹰。”见到雕鸮真身后,记者们“恍然大悟”。
“是,也不是。”郭志宏科普道:人们习惯称鸮形目的鸟为猫头鹰,但鸮形目的鸟有很多种,雕鸮只是其中一种。目前,六盘山常见的猫头鹰有雕鸮、红角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和短耳鸮共8种。
“雕鸮是体型最大的猫头鹰,成年体长可达90厘米,红角鸮体长不及20厘米。”郭志宏说,猫头鹰的耳孔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布和形状均不对称,大部分生有一簇耳羽。
“虽然猫头鹰有一双大眼睛,但固定在眼窝里,无法转动。”郭志宏介绍,它们有灵活的颈骨,颈部可旋转270度,脸能转向后方,这就是猫头鹰为什么要不停转动脑袋的原因。
“与很多肉食动物一样,猫头鹰的眼睛位于面部的正前方,瞳孔很大,在夜间对弱光有良好的敏感性。尤其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要高出一百倍以上。加上敏锐的视觉,配合发达的听觉神经,让它们成为夜间捕猎能手。”对猫头鹰的特征,郭志宏娓娓道来。
在六盘山,猫头鹰依靠捕捉活的小型动物为食,猎物的大小视猫头鹰的体型大小而定,主要食物还是以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棕色田鼠等农田鼠类和小家鼠、褐家鼠等居民区鼠类为主,被林业职工称为“森林卫士”。
“猫头鹰有吐‘食丸’的习性,常常将食物整吞下,把无法消化的骨骼、羽毛、毛发等残物集成块状,形成小团吐出。”郭志宏从救护中心拿起一块羽毛缠绕的块状物说,研究人员通过对食丸进行分析,即可以了解猫头鹰的食性。
“除了游隼和金雕,猫头鹰的天敌很少。”郭志宏介绍,猫头鹰已成为六盘山生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