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王民乡小湾村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附近,一辆白色小轿车停了下来,王正清老人由儿子王存虎搀扶着走进自家庄稼地里。两个月前,王正清的膝盖做了手术,还没好利索,但地里的庄稼牵着他的心,天天嚷着要到地里转一圈。今天,王存虎开车拉他前来。
王正清蹲下去很艰难,却依然尽力弯腰,他想凑得近些去看。膜下嫩绿的玉米小苗从土里探出头了,王正清满脸荡漾着春风一样的笑意。他努力着向前走了走,这才几天功夫,苗子就拔起了个儿。他转身对儿子说:“存虎,滴水管埋到田里了,有了水就不一样了。”
小湾村位于王民乡政府西南约7公里的地方,属黄土山地丘陵区,山高坡陡谷,少雨干旱,望天而收。王正清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多少年来,他们都是在这辛苦耕种,巴望着雨丰粮食成。用他的话说,种不种在人,成不成在天。过往的不少干旱年,唯一的办法是和家人从沟里挑上来一担担的苦水,摇摇晃晃地来到地头,用瓢一点点浇在庄稼里。“不敢多种,缺水啊,种这几亩地可是犯老难哩!”王正清这样感慨。也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超强度劳作磨损,让他膝骨间的半月板过早受损老化,疼痛难忍,举步难行,不得不做置换手术。二月,在家人劝说下到银川市做了手术。好在有农村合作医疗,几万元的治疗费,报销下来没花多少钱。
然而,这块让他熟悉、让他苦痛、让他挚爱了半生的土地,今天却变得让他很是陌生又很是兴奋。刚下车那阵,面对眼前这片被整修得齐齐整整、到处蛛丝网结着滴水管、覆着一垄垄白色膜衣的土地,他竟找不到自家的地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固原市承担了全区35万亩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在县乡村的宣传动员下,小湾村成为西吉县众多玉米地里套种大豆点之一。四、五月份,日渐升温的骄阳烤晒着刚刚推修平整的土地,到处都是松软干燥的浮汤土层,怎么下种?群众着急,乡干部更是着急。经过乡、村和驻村工作队多方努力,筹措资金,公办民助,挖沟敷埋,串节滴管,覆膜套种,终于将李马河水库的水引上了山。自此,一条条纵横相交错的细细水管像身体里的毛细血管一样,迅速让这块土地呈现出生机活力。
王正清到底还是没有按捺住自己的高兴,几乎是半蹲在地上,将手伸进膜下湿漉漉土层里,一会儿抚摸一下嫩生生的玉米苗,一会抚摸滴水的小管,像个沉浸在游戏中的娃娃,脸上漾溢着喜乐的表情,嘴里喃喃自语地叨咕着。这下苗苗就不怕渴了。引水上山是从未见过的光景。有水了,就有收成了。23岁的王存虎,是个孝顺厚道的孩子,看着父亲高兴的样子,不时轻言软语地提醒说,腿还没好利索呢。采访结束时,王正清趴在车窗前对记者一再叮嘱:“别忘了把乡上、村上的干部报道一下,他们天天来田间地头,饿了就吃点方便面,把群众的事比自家的事还上心”。(记者:马天堂 余亚丽 毛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