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娇小、眼神明亮、声音清脆,衣着简单却处处藏着讲究穿搭的小心思——于彭英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活力。
她从柜子里拿出四本技能证书——服装裁剪工技师证、函授大专毕业证、餐厅服务员资格证、育婴师五级资格证,其中两本封皮陈旧、内页发黄,但都保存得干净齐整。如今证书虽派不上什么用场,但却是于彭英半生艰辛生活的记录本,也是她不向困难屈膝的见证。她用粗糙的双手摩挲着几本证书,将往事娓娓道来。
于彭英心怀感念翻看着几本证书
2002年,30岁的于彭英下岗了。无数人奉献了青春的泾源水泥厂,一个昔日让大家引以为豪的国营老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改制。和于彭英一起下岗的,还有丈夫马志广。这个曾经被大家羡慕的双职工家庭瞬间跌入低谷,一家四口要吃饭,两个孩子上学需要花费,生活的困难压得于彭英喘不过气来。
“能怎么办?只能想办法往前走!”泼辣的于彭英马上找到了可以维持生计的活——冬天卖炭、夏天粉刷房屋、卖涂料。当时泾源县城群众取暖都靠烧煤,于彭英瞅准了这个买卖。为了多赚钱,她联系了一些饭馆主动上门做生意,“那年的冬天特别冷,一场雪过后,路上的冰溜子有一柞厚,我和娃他爸拉着架子车一步一滑地送炭,手脚都冻僵了……”
这样忙碌了一年,收入却只能保障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于彭英决定另谋出路,重拾自己擅长的服装裁剪技艺,丈夫则开始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早在1998年,好学的于彭英只身前往甘肃平凉西部科技学校学习缝纫裁剪,并考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证书——服装裁剪工技师证。2003年,生活最难时,这个手艺给了于彭英一条出路。有证有技术,却没钱租房开门店,于彭英带着一把尺、一把剪和一台缝纫机,开始了赶集摆摊的生意。五载风吹日晒、寒来暑往,于彭英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个集市。这期间,她的缝纫技术越来越娴熟,手艺在方圆十里响当当,2005年,泾源县职业中学聘请于彭英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缝纫专业教师。
生活渐渐好转,于彭英萌生了再学习充实自己的念头。“下岗后在社会上谋职业,我有一个深切体会:没知识没文化就是短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立得住脚。”2008年,36岁的于彭英再“逼”自己一把,报考了当时的固原农校成人函授自考班,拿到了人生的第二本证书——大专毕业证。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2009年,丈夫马志广因积劳成疾被查出肝硬化,家里又增加了一大笔开销。“生活就是这样,处处充满了不如意,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已经拥有了两本证书的于彭英,不仅技艺傍身,看人待物的眼界也开阔了,对于生活的种种苦难,她坦然待之。
2013年,于彭英在街上看到一则广告,金龙鱼等粮油企业在泾源本地招收业务员和经销商,提成可观。于彭英脑袋飞速地运转起来:靠着自己这些年跑东跑西积累的人脉,做营销或许能行!说干就干,她迅速拨打联系电话,承接起几家大型粮油企业在本地的经销业务,负责向泾源县域各大商超供货。勤快又肯吃苦的于彭英,在销售行业干得有声有色,效益最好时完成代理区域内400万元销售额。
2012年至2018年,于彭英“忙里偷闲”报名参加培训,先后考取了自己的第三本、第四本证书——餐厅服务员资格证、育婴师五级资格证,拿到第四本证书时,她已经46岁了。“现在社会上的用工环境、用工要求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没有相关从业资格证寸步难行。”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于彭英深谙生活之道,她不知疲倦地推着自己往前走。“现在娃他爸身边不能离人,我考的证暂时‘搁浅’了。”于彭英笑着说,“目前做销售时间比较自由,能抽空照看娃他爸,挣钱顾家两不误,挺好的。”
50岁的于彭英,生活没有大富大贵,但从未放弃过努力,任何时候她都不忘学习,凭着一股韧劲,成为平凡生活中的佼佼者。(记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