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农业农村部等多部委和全国妇联共同研究确定了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名单。其中,我市非遗传承人刺绣印染工匠施满义榜上有名。这是施满义第二次获得全国性奖项。从普通农户到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从个人爱好到创造出“西吉绣女”乡村劳务品牌,施满义见证了自己和无数农家绣女生活的变化,见证着手中的针与线如何铺就出西吉乡村大地上的锦“绣”脱贫路。
1966年,施满义出生于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一户普通农家,从见到自己祖母手中绣好的第一双鞋垫开始,施满义就与刺绣结下了不解情缘。孩童时期的执着坚持让施满义在祖母这里获得了最初的刺绣启蒙,也让施满义的刺绣天赋和好手艺在十里八乡传遍了,“那时候村子里只要有人家嫁娶,就会请我为新人绣鞋垫或是枕套等喜品。”从平绣、锁绣到挑边绣、拉绣、堆绣、盘绣等,施满义在祖母的绣法基础上,不断琢磨着自己的技法。2009年施满义传承的西吉刺绣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9年,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将施满义所传授的刺绣手艺认证为宁夏刺绣。
对于施满义而言,祖母不仅启蒙了她的刺绣技法,祖母的口头禅“活到老学不了”更成为了她的人生信条。2011年,施满义获得机会赴苏州学习苏绣技法。在这里,她不仅见识到了更为精细多样的刺绣技能,也看到了苏绣广阔的市场发展。2012年,在亲友的支持下,施满义带头成立了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妇女促进会,开始为周边妇女免费开展手工刺绣、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除了当讲师,施满义也带头外出寻找销售市场,刚开始没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也没有成熟的销售渠道,施满义走得很艰难,甚至只能靠种土豆来维持促进会的教学和日常支出。
隔年,有了转机。为了鼓励当地妇女加入刺绣行业,2013年,西吉县人社局开始在全县推广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同年,西吉县开始把刺绣作为保护非遗文化以及解决当地妇女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西吉绣女”劳务品牌由此诞生。
2015年,依托西吉县人社局提供的20万元创业贷款,施满义的女儿赵静返乡成立了西吉县乡土文化有限公司,带领10多名农家绣娘创业。2019年,在西吉县政府的牵头下,西吉县乡土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协议,仅2022年就完成4800多个订单,交易额80多万元。
施满义坦言,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的合作让西吉刺绣摆进了C919国产大飞机的乘客舱,也让她手中的刺绣产品打开了销路, 让绣娘们真正赚到了钱。从那以后,签订大额订单的客户越来越多。“有市场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传承。”这句充满实践哲思的话语是施满义回顾一路走来,对自己的总结。日子越变越好,施满义在求发展求创新的路上也从未停止脚步。2022年,施满义观察到单纯的刺绣产品很容易面临市场饱和,如何破局成为摆在施满义心头的一件大事。
在敏锐地察觉到身边亲友对于背包、钱包的需求后,她尝试在布料上运用墩绣、毛巾绣等技法制作托特包。为寻找合适的背包布料,施满义和团队跑遍上海、苏州等多个外省的布料批发市场,最终在兰州找到了触感、硬挺度、厚度都最心仪的面料。“从2022年到2023年,这款手工刺绣包已经累计销售了几千个,有零售也有政府采购。”受2023年自治区残联组织的皮雕培训的启发,施满义准备在今年将皮雕与布面刺绣结合起来,制作全新系列的手工包。“现在我们就是准备做手工包、衣服绣花、绣钱包这些小东西,相比大幅刺绣作品更容易变现,这样就可以让这块市场发展得更好。”施满义告诉记者。
目前,公司与全县各镇村186名妇女合作,按照订单签订模式批量接单,每件刺绣产品均价在25至50元不等,妇女们平均月收入达2000余元。截至目前,“西吉绣女”劳务品牌累计带动5000余人就业创业。
内心深处的喜爱,让施满义在一针一线中走过了五十余载,并且她还将继续走下去,而这条锦“绣”脱贫路,她走得并不孤单,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同行者与她并肩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记者:张 璐 毛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