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五月,六盘山大地一片翠绿,彭阳县自然资源局高级林业工程师杨凤鹏来到古城镇检查春季栽植的苗木生长情况。今年,彭阳县围绕“一屏三带多廊多点”总体布局,共造林面积15.75万亩,杨凤鹏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造林的第一道关。
“根据不同地理条件,采取针阔混交、乔灌草花立体配置等造林模式,实施绿化工程。”杨凤鹏介绍,造林一面坡、一道沟、一架梁、一条流域整体推进提升,沟坡梁峁塬综合实施。
“在我白头之时,我会让彭阳的山川尽染绿色。”1985年,有过园艺工作经历的杨凤鹏被招为林业专干,
当他第一次站在光秃秃的山头上,便暗下决心。然而,造林队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枯燥的,从春回大地的3月到寒冬将至的12月,有四分之三的时间与大山为伴。
“只有栽活每一棵树,才不负百姓的期望,不负肩上的责任。”为确保在干旱的黄土地上把树栽活,担任造林队队长后,杨凤鹏带着造林队探索出“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抗旱集雨技术,每个坑子都挖得上下齐。
其间,也有队员说杨凤鹏太较真,说“吃馍馍还要淌个渣渣呢,坑挖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
“88542是坑子的标准,尺寸差一分,成活率就降一分。”杨凤鹏总是耐心劝导说服队员。
对造林要求的数量和质量,杨凤鹏精益求精,从不马虎。在杨凤鹏带动下,造林队在人迹罕至的梁峁沟岔、荒山秃岭上修筑“带子田”;在红胶泥伴着砂石的土地上,以铁锹的“意志”挑战荒山的硬度;在近乎垂直、人几乎无法站立的坡面上刨挖“鱼鳞坑”。
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杨凤鹏和造林队的身影。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彭阳县红河镇上王村被规划为红梅杏试点村,为保证试点成功,原彭阳县林业局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杨凤鹏,他立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军令状,带领造林队边学技术边试种,3年后喜获丰收。如今,彭阳红梅杏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为了绿化事业,他把对家人的亏欠和牵挂深埋心底。2010年国庆节,妻子有事出远门,85岁的老母亲在家中不慎摔倒,直到女儿回家求助邻居才将老人送到医院,而他却因造林施工未能回家照顾母亲。由于常年泥里来土里去,腰腿累出了毛病,经常念叨着“要好好休息一下”,却从未缺席造林工作,同事们称他为“忘其身、忘其子、忘其家”式的“三忘”干部。
“多栽一棵树,栽活一棵树,让荒山变青山,让青山变金山就是我的价值。”37年来,杨凤鹏率领造林队员们拓荒植绿,用铁锹和汗水改变彭阳山川面貌,彭阳县“88542”整地工程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圈半,造林队完成的工程累计超过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栽植树木超过千万株。
杨凤鹏37年如一日,在彭阳大地造“青山绿水”,绘就风景宜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