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无数普通人的奋斗与成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家庭、为社会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坚守与付出,构筑了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
可惜我文笔平平,道不尽固原的人间烟火,叙不完六盘大地的发展热潮;可惜我文笔平平,写不尽用心生活、平凡坚守的可贵,讲不完心怀热爱、努力奋斗的故事……
新年伊始,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让我们向那些默默奉献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再见,2023。你好,2024。以奋斗的名义祝福每一个人,加油,加油!
苏 菲
这代人讲述那代人的故事
“大家好,欢迎来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苏菲的一天,是从这几句开场白开始的,游客们根据她的指引,叩开了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大门。2023年7月,27岁的苏菲来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成为一名讲解员。在面积2159平方米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要完成一场讲解接待平均需要20分钟,苏菲每天都在用脚步丈量历史,用饱满的情感向游客讲述动人的故事。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讲解员,一字不差地转述万字讲解词是基本功。日复一日地讲解,让苏菲从起初“能不能做好”的自我怀疑,变成“只管顶上去”的坚定,再到后来有了“我一样可以”的自信。“初入纪念馆时,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苏菲回忆道,在成为讲解员之前她是一名小学老师,从事讲解工作有点“跨界”。除了每天背稿子,如何向游客展现真实、完整的红军长征历史,是她当初感到压力最大的一件事。
直到苏菲遇到了一群“好奇宝宝”,一个个追着她问:“老师,红军真的走了两万五千里吗?”“老师,我们现在走的红军小道是不是和当年红军走的一样?”充满求知欲的话语,让苏菲重新思考讲解这段历史的意义。为了让讲解内容真正走进游客心中,苏菲从最开始拿着材料背,到后来思考、理解讲解词,逐渐找到了讲解的技巧。“我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份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红色情怀。”说话间,苏菲脸上洋溢出自信的笑容。
“我想用‘精彩’来概括我的2003年,这一年我被红色文化熏陶着,整个人正能量满满。新的一年,希望能积累更多的红色知识,把红色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苏菲说。(本报实习生 余一筱 记者 罗占虎)
李彩霞
获得厨艺大赛金奖
“今天宴席多,一定要把好凉菜关。”2023年12月28日,宁夏福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内,凉菜师李彩霞给切菜工、配菜员安排好工作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开始忙活,油、盐、酱、醋经过李彩霞的手变成了味道鲜美的凉菜料汁。
2023年是李彩霞成为厨师的第24个年头。18岁那年李彩霞听说固原一家饭店正在招学徒,便从彭阳县老家来到固原,成为外贸餐厅的一名员工。“家里兄弟姐妹多,为了照顾弟弟妹妹没能上学,来到这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留下来学手艺。”李彩霞回忆,她跟着师傅从最简单的切菜、配菜开始学习,师傅告诉她,凉菜的味道直接影响顾客对整个宴席的印象。李彩霞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里,不论是刀工、摆盘还是调味,她都刻苦钻研,学会的第一道菜就是燕面糅糅。
“燕面糅糅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固原特色名小吃。”李彩霞说,2023年,燕面糅糅通过农文旅推介会走出了固原、走出了宁夏,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知道并喜爱上了这道菜。“一到节假日,外地游客点名要尝燕面糅糅,这道菜已经成了外地游客打开固原美食密码的一把‘钥匙’。”
24年来,李彩霞从学徒、初级厨师到现在的高级技师,她已完成了18岁时的心愿,不仅学到了手艺,还把这门手艺变成了自己的特长。2023年7月,李彩霞代表公司参加固原市厨艺大赛,并获得了金奖。“奖杯就像一盏能照亮前方道路的灯,给了我继续在厨师行业走下去的勇气,这是对我职业生涯最好的鼓励和肯定。”李彩霞说。(本报记者 王 彤)
戴学军
换了一辆新车继续跑
“师傅,您去哪?”
“警民路。”
2023年12月28日,48岁的出租车司机戴学军面带微笑地询问刚上车的乘客,得到答案后,安全驾驶前往目的地。
对于驾驶了10年出租车的戴学军来说,靠着勤勤恳恳开出租车就可以保障一家人的生活。10年的从业生涯,使戴学军早已掌握从业技巧,每到一个地方,他就会往人流量大的停车点停靠,这样的“小技巧”,让他每次都能够更快地迎来乘客。靠着娴熟的驾驶技术和良好的口碑,戴学军的营运之路越走越顺。工作之余,戴学军会力所能及地做些公益,每年中、高考送考路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谈及2023年的收获,戴学军说:“2023年出租车价格调整了,相对往年生意好了很多,我还换了一辆新车,心情好跑得就更勤快,收入也增多了。”
出租车是一座城市的“流动名片”,也是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门口等待下一位乘客的戴学军,利用空闲时间收拾车内卫生,为迎接下一位乘客做好准备。“新的一年,我希望生意能越来越好,把贷款还清,家人身体健康、幸福美满。”言语间,戴学军透露出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本报记者 张利锋)
余承志
用一口汤熬出新奔头
2023年12月28日,在市区一家涮锅店内,顾客们边吃边聊,时不时举杯共饮,店内烟火气十足。
在200多平方米的店里,老板余承志一边招呼顾客,一边照看后厨备菜情况,楼上楼下跑个不停。自2019年开始干餐饮,一路走来,余承志经历过失败的艰辛,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疫情对中小实体经济冲击很大,余承志的火锅店也不例外。“从2020年开始,火锅店一直处于时关时停的状态,人工费用先不算,房租一项就让我损失很多。”提起几年前的经营状况,余承志无奈地说。
每条被堵住的路,都会有一个出口。2023年,凭借质地鲜嫩、口感舒适的黄牛肉,余承志的涮锅店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店内的生意也有了起色。“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2023年我偿还了部分债务。”余承志满意地说。
一口高品质的菌汤锅,汇集了醇和的口感和层次丰富的风味,凝聚了余承志用汗水和心血熬制出来的奋斗底色。虽然收获的过程很难,但店里逐渐旺起来的人气让余承志对未来充满信心。面对到来的2024年,余承志说:“过去是艰难爬坡,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奋斗,生意会一天比一天红火。(本报实习生 高娟莉 记者 高 磊)
李润花
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2023年12月28日,在宁夏闽泰纺织有限公司细纱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管管细纱不断产出。纺织工人李润花站在一排排细纱管前,手指灵巧地在纱管和牵伸机之间来回摆动,不时抬头检查机器运转情况。车间工作虽然辛苦,但对李润花来说,能找到这份工作是2023年最幸福的事。
“前两年不好找工作,家里有两位老人,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只靠丈夫一人打工养家,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李润花回忆道,2022年大儿子上高三,正是用钱的时候,没能给住校的儿子多一些生活费来改善伙食,让她很揪心。“孩子考上大学了,我下定决心要找份稳定的工作,供他读书。”李润花说。
2023年2月,李润花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宁夏闽泰纺织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纺织工人,每月4000余元的收入让李润花心里有了底。“既能补贴家用,又能供孩子读书,心里一下踏实了。”李润花说,让她开心的不止这一件事,她曾做过4年的纺织工人,熟练的技能让她很快当上了细纱车间保养队队长,“这让我更加有了信心,我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车间内,随着机器的运转,丝线一层一层不停缠绕在细纱管上,单薄的细纱管逐渐鼓起来,而李润花的生活与工作,仿佛也像细纱管上的丝线一样充实而美满。“希望厂里生意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会更美好。”对未来李润花充满期许。 (本报实习生 兰婷婷 记者 毛文文)
游立党(右)
固原是我第二个故乡
“闽宁特色街要全部升级改造,一定不能马虎。”2023年12月28日,走进游立党的办公室,他正在和员工商议工作,细心地叮嘱着每一处细节。2011年,福建商人游立党借着闽宁协作的东风,来到固原开拓市场。
游立党虽是南方人,但在固原生活的十几年里,已经慢慢融入其中,语气中透着北方人的豪爽。公司也从房地产开拓到物业、贸易、农业、畜牧业等多个行业。“刚来的时候有点不习惯,现在已经和固原人没什么区别了,喜欢这里的气候,更喜欢吃这里的牛羊肉。”游立党笑着说。
在固原生活多年的游立党,对闽宁两地都有着特殊的情愫。“这里有鲜美的海鲜、可口的永定菜干、特有的供销福茶,每一样都别有风味,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在闽宁特产馆里,游立党向前来购物的顾客详细介绍着福建特产,“让固原人民在当地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福建特产,这让我很开心。作为闽籍企业家我会让更多的福建人感受到宁夏特产的魅力。”游立党说。
固原安逸的生活氛围和人民的热情,让游立党对这片土地有了归属感,也让固原成为了他的第二个故乡。回顾2023年,游立党用“幸福”总结了这一年,“由我公司建设的闽宁特色街,2023年有近七成的商铺开始正常营业,这是这一年我感觉到最自豪的一件事。”游立党说。
面对新的一年,游立党说:“希望闽宁特色街更红火,固原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也希望有更多的闽籍企业家加入到固原这个大家庭,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本报实习生 潘 辉 记者 闫 蓓)
火彦红
红火的日子红火过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2023年,你想到的是什么?”
“感动。”
2023年12月28日,西吉县将台堡镇火集村党支部书记火彦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思考片刻后说。火彦红的感动是来自村民始终如一的信任。“虽然2023年蔬菜的收益不如预期,但村民没有一句怨言。”火彦红娓娓道来,自2021年3月当选火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带领村民实行“联产单干”,遇到了重重困难,但火集村的村民总能迎难而上。
为了解决旱田缺水问题,更好地发展蔬菜产业,2022年底,村委会提出争取“低水高用、引水上山”项目,通过打机井,向同村的川地借水上山。2023年农历正月初六,火彦红和村干部带着村民探地、打机井、挖管道……然而过程并不顺利,第一眼井打到70米时跑水了,第二眼又是干井。“当时天寒地冻,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更没有一个人放弃,就是因为大家信任我。”火彦红说,当源源不断的水从机井涌出时,他看到了满满的希望。
火彦红的感动还来自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肯定。在火彦红的桌上,放着一本西吉县委书记赠送的《塘约道路》,扉页上写着一段寄语:“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把塘约村的做法和你们的‘联产单干’结合起来,异曲同工,希望能干出大名堂。”这段话给了火彦红更大的动力。“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带领村民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火彦红说。
距离村委会不远处,总投资4580万元的将台堡镇冷凉蔬菜种植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2024年3月前,720座全钢架结构塑料大棚和5座连栋塑料大棚将落地火集村。“2024年打算缩减蔬菜种植面积,保证粮食安全,与蔬菜经销企业签订协议,进一步保障村民收入。”说起2024年的规划,火彦红信心满满。 (本报实习生 张 鑫 记者 崔一波)
古文龙
代表宁夏参加全国“村BA”
“没想到我能代表宁夏,代表固原去参加全国‘村BA’赛事,感到无比自豪。”说起2023年的收获,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村民古文龙用“自豪”一词来形容这一年的收获。
29岁的古文龙是2023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兴隆镇代表队年龄最大的球员,在王河村长大的他从小就喜欢打篮球。“小时候因家中经济条件有限,买不起篮球和球鞋,为了打球,我每天早起去借村委会里唯一的篮球。”古文龙说,专科毕业后,他通过公费留学项目进入沙特国王大学学习,并加入校篮球队成为学校的明星后卫。因为孩子小不方便照顾,古文龙便决定回到家乡,陪伴妻儿的同时做点小生意,没想到会与“村BA”相遇。
在西吉县兴隆镇,乡村篮球氛围一直很浓厚,只要有比赛机会,村民们总能组织起拿得出手的乡村篮球队参赛,古文龙成了球队一员。“能参加西北赛区比赛,又代表家乡参加全国‘村BA’邀请赛,拿到季军的成绩,真的很高兴。”想起远赴贵州参加比赛的情景,古文龙开心地说,更重要的是能和队员一起代表家乡,向外界展示农民的体育风采,展示固原人团结向上的拼搏精神,很自豪。
如今,兴隆镇处处可见塑胶球场,道路也四通八达。面对新一年的到来,古文龙说:“希望2024年生活一如既往地幸福,我还会积极参加篮球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报记者 袁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