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泾源县新民乡东北约3公里,有一个山川环绕、自然古朴的村庄——张台村,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悠远而宁静;这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质朴而厚重。走进它,了解它,你可以触摸历史的脉搏,感悟时代的变迁,更可以欣赏窟边皎皎月,回味浓浓故乡情。
古村之“古”
张台村与甘肃省华亭市河西乡接壤,策底河穿村而过,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宋太祖年间,将华亭西北部地域划分为安化县(今泾源县),张台村隶属于安化县。金时升渭州为平凉府(今平凉市),安化县属之,张台村亦隶属平凉府统辖。清同治年间,张台村属安良镇管辖。民国时推行保甲制度,现在的新民乡为当时第十二堡,张台村隶属于第十二堡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台村在今新民乡,隶属于今甘肃省华亭市,张台村为新民乡村庄之一。1956年,新民乡划归泾源县,张台村隶属于泾源县新民乡管辖。
沿村庄向东而行,可见一处石窟,名为石窑湾石窟。据《华亭县志——建置寺庙》记载,石窑湾石窟原名“延龄寺”,窟内造像与甘肃华亭市河西乡建沟石窟群(距石窑湾石窟7.5公里)同属一种形制,皆雕凿于宋代。活佛济公曾在此处修行,按此推理,张台村建村应在此之前。后由于朝代更替,战乱迭起,有到此避难者,在沿着策底河的平坦腹地建起新的村庄居民点。
据考证,济公曾化缘北行,到过老龙潭,落脚于延龄寺修行。见延龄寺简陋矮小,香火不盛,一派冷落景象,济公询问缘由。方丈说:“大师从南方云游到此,有所不知,此地为安化县所辖,地域偏僻,地薄人穷,百姓生计艰难,故此寺院窄小,香火不盛。大师云游四方,见识多,可有兴寺之策?”济公道:“欲重振佛光,必先重振寺院,从自身做起。”
济公便重做一身僧衣,把酒葫芦抛入河中,每天早起,清扫寺院、铲除杂草、拾整台阶、疏通水道、整修道路、加固石桥。月余,延龄寺焕然一新。附近百姓听说延龄寺来了一位南方的云游和尚重振寺院,便前来观看,一时冷清的延龄寺又热闹起来了。
延龄寺周围阴湿,人们多患风湿病,无钱医治。济公借化缘之便,为患病的百姓送衣物钱财,解百姓之忧,还在周围的山林里自采草药,配制了专治风湿关节病的“八宝伸腿丸”,治愈人们的病痛。济公慷慨解囊,帮贫助困,为人治病的故事传开以后,人们纷纷慕名而来。延龄寺因此香火旺盛,济公被人称为“济公活佛”。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张台村党支部书记于东峰依稀记得,村里连续数年有很多人来此拜佛祭祖。长大后他才知道,懵懂少年所见确有其事。
历经沿革,寺院建筑已不复存在,只剩下自西向东的4个洞窟,因开凿于砂岩壁上,年久失修,风化剥蚀严重,有的人物形象也已经剥落,但依据细节,仍能够推测出各种人物的不同神态。今年8月,作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石窑湾石窟修缮工作正式启动,不久的将来,石窑湾石窟定会“芳龄永续”。
行走在村中,经过古井、穿过古桥,一处风格迥异的轴对称建筑映入眼帘。于东峰介绍,屹立于群山之间的建筑名叫基建营,20世纪60年代,很多单位一度实行军事化管理,市级以下的单位都是营级,建筑公司当时就被称为基建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基建营坐北朝南,双坡屋顶,上下两层。一楼与窑洞类似,为日常生活起居之所,加大了内部空间,门洞窗洞随内部空间呈现拱状,显得轻巧灵动。二楼是日常办公之用,走廊的立柱和围栏就地取材,用砖石砌筑而成。一楼和二楼皆采用木质门窗,古色古香。
伫立在古村山间,回首过往、沧海桑田,石窑湾石窟、基建营、古井、古泉、古桥等历史古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阡陌交错间,烙印了悠悠岁月,仿佛一瞬间什么都变了,但又什么都还在。
古村有“新”
今年,张台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如何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成为张台村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面临的一张“考卷”。
“定规矩、划红线,一砖一墙的设计改造都慎之又慎。”于东峰介绍,为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张台村整合各类资金,实施环境整治、厕所改造、出户入园等项目,村庄面貌得到大改观。
与此同时,张台村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果蔬采摘、林下中草药种植,开启了以旅游引领、产业驱动、生态共建、文化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探索。
眼下,寒意渐浓,张台村的温室大棚却暖意盎然,一排排草莓苗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中镶着朵朵白花和颗颗红果。“两栋草莓棚都已结果,眼下已陆续上市,供不应求。”于东峰一边打理地垄两边的麦草一边笑着说道。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入冬前,张台村高效利用两栋温棚,在完成蔬菜采摘后,从甘肃华亭引进“红颜”和“章姬”两种高品质草莓苗进行试验种植。“蔬果采摘可以吸引人们走进张台,这是我们‘走出去’的第一步。”于东峰说,张台的潜力还很大,值得更多人关注。
于东峰是土生土长的张台人,对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早年外出经商,经过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些资源和资金,便想着回村反哺家乡,带领乡亲父老走上致富路。
2020年,张台村经济合作社成立,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发展肉牛养殖、中蜂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实现村集体有收入,村民有分红。
跟随于东峰的脚步,记者参观了张台村产业基地。“西边的山头,你看见的都是林下中药材,今年全村林下种植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达到2000多亩,既修复生态又高效利用土地。再过几年,这里一定是别样风景。”他信心十足地说。
如果说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是传统村落的“形”,传统文化、历史古迹就是传统村落的“魂”。在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上,张台村结合自身特色,初步形成了“窟边皎皎月,浓浓故乡情”的文化定位,通过合理开发策底河水域旅游、打造农事体验研学基地、改造传统民居等方式,保护原有传统建筑、原生树木,保留原风原貌、留住乡愁,形成乡村独特历史文化特色。
“每个人心中的故乡定会是山水美、人居美、文化美、产业美的统一,未来的张台将以农业增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创新发展思路,闯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为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张台村的美好蓝图已在于东峰心中徐徐绘就。(记者 柳 睿 芦淑颖 张艺菲 封 聪 安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