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把特色产业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助旅、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固原大地处处呈现出乡村美、生态好、产业兴、文旅旺、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发展绿色产业 带来火红日子
12月5日,走进原州区开城镇冯庄村,农家小院整齐别致,村巷道路洁净通畅。村里打造的生态种植园里,一栋栋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错落有致、整齐排列。
2019年,冯庄村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村上将原州区农发办投资建设的1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全部出租给企业发展蘑菇产业。2021年,冯庄村又利用闽宁帮扶资金建成14栋日光温室,租赁给个体户发展草莓产业。“园区资产归属冯庄村,由企业和个体户承包经营,每栋大棚每年缴纳8000元租金,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8万元。”冯庄村党支部书记梁学文说。
时下,正值草莓采摘期。在草莓大棚里,一排排离地1米多高的铁架上,簇簇绿叶间鲜红的草莓探出头来。大棚承包者庄会美穿梭在草莓架间,精心做管护工作,准备迎接今年第一批游客。
每年采摘季,冯庄村的草莓大棚都会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草莓每年从12月开始进入成熟季,持续到来年7月,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采摘,节假日人更多,每栋棚一年能收入7万元。”看着即将丰收的草莓,庄会美话语中难掩喜悦。
对于庄会美和其他村民而言,草莓虽小,却是村里的“致富果”。“自从村里盖起大棚后,我就在这务工,主要负责打杈、浇水等,一天能挣100多元。”务工村民雷春霞说。
冯庄村离市区近,交通便利,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剩下妇女和老人留守。2018年村里建起就业帮扶车间,以每年3万元的租金租赁给企业,从事中小学校服加工。“车间面积为600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70个,目前固定就业16人,村民可以灵活安排上下班时间挣点零花钱,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梁学文说。
“老刘,我回家做饭去了,下午见。”车间务工人员王小萍向同伴打招呼,60岁的她从车间建成起就在这上班,因为离家近,上班很方便,一年最少收入一万多元。
2019年,村里利用151.1万元壮大村集体资金建成冯庄村光伏发电项目。今年,累计收益可达到7万元。
村集体壮大了,家底也厚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2022年,冯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1.5万元。“村里的产业都在稳步发展,下一步想利用现有资源打造休闲农业采摘园,把我们村建成可观、可赏、可玩的美丽休闲乡村,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梁学文盘算着。
依托红色文化 借“旅”生金
虽已入冬,但在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依然有游客游览。从游客中心出发,沿着红军小道拾阶而上,沿途十八个微缩景观,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让游客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杨家店村被列入中组部确定的全国首批“红色村庄”,距离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游客中心只有一路之隔。村里一座座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建筑,坐北朝南,高低错落;窑洞、拱木房、架子房,风格各异的民宿古朴宁静;木瓦搭成的屋檐下,红灯笼、玉米棒随风摆动,院门外红星熠熠生辉。
近年来,杨家店村按照“党建引领、支部引路、群众参与”原则,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综合红色教育、菌菇产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红色产品多种产业形态,探索“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红星闪耀杨家店、六盘山下红军村”主题红色旅游村,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2016年,借助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村民王喜凤把家搬到了县城,翻新了自家老院子并发展民宿。“去年,我家的民宿正式营业,今年旅游旺季,接待游客收入了10万多元。目前我们村有精品民宿2家、农家乐12家,生意都不错。”王喜凤说。
“六盘山海拔高,气候冷凉,种的蘑菇品质高。杨家店村人流量大,能依托基地发展休闲农业。”2018年,隆德县种菇大户柳志清看准了杨家店村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域优势,在村里建立了六盘山野生菌菇驯化种植基地。8栋标准化、智能化大拱棚里分别培育驯化大球盖菇、茶树菇、羊肚菌、香菇和灵芝等食用菌。基地稳定带动周边村民40多人务工,高峰期能达到上百人。待基地食用菌棒自动化生产车间、无菌化净化接种车间和养菌车间运行后,还将带动更多人就业。
依托红色景区,基地逐步发展为以食用菌引种、栽培、民宿、餐饮、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村民来基地务工,最重要的是能学到技术,以后实现自产自销,让产业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柳志清说,“我们计划借助六盘山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住宿业和餐饮业,增加游客采摘蘑菇项目,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固原风情。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上,我市将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及特色产业优势,既打“山水牌”“文化牌”,又打“农业牌”,不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记者 闫 蓓 王 倩 海 洁 马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