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彭阳县白阳镇白岔村村民薛惠莲一觉睡到大天亮。院树上的麻雀好像被人捣了一扁担,喧闹不止。86岁的婆婆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慢慢挪步。“又睡过时间了!”薛惠莲一骨碌翻身下床,洗了把脸,急忙给一家人做早饭。
趁馍馍还在蒸笼里热的空隙,薛慧莲端了一盆热水,洗热毛巾,给瘫睡在炕上的公公洗了脸和手。早饭已端上炕桌,小米粥泛着油花,酸菜炒肉片笼罩着香气,馒头上隐约可见她的指纹。
给公公喂完饭,薛慧莲才陪婆婆一起吃早餐。来不及洗锅了,只好把碗碟圈在锅里,中午回来再洗。
骑着心爱的小摩托车,出发去长城塬上的福泰菌草园区上班。
路边的桃杏树花苞眼看就要涨破了,柳树头上好像抹着一层嫩绿烟雾。堆在田里的积雪全部融化了,梯田被泡得软酥酥的。“今年,家里八亩地种三四亩玉米,三四亩张杂谷,就行了。得集中精力把老爸老妈伺候好,都快90岁的人了,还能享几天福?”薛慧莲边骑行边盘算。
八时二十五分,薛慧莲小跑着进了车间。
测温、洒水、调控室温、查看菌蕾发育……薛慧莲凭着惯性,干着这些活计。培育室里安安静静,仿佛能听见菌菇膨大的声音。
出菇车间的姐妹们早已准备就绪,只待主任薛慧莲一声令下,便进棚采菇、出菇、削菇、打包、制冷……
薛慧莲家门口就业的彭阳县长城塬上的福泰菌业园区,全年从事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采取统一制作菌袋—群众管理出菇—公司回收产品—统一销售的“公司+农户”模式,吸引当地务工农民300户参与食用菌生产,覆盖长城、城阳、涝池、白岔4个村。主要出产以杏鲍菇、海鲜菇为主,鸡腿菇、平菇、香菇、双孢菇、秀珍菇为辅的多品种菌菇。
菌草园区日产各类鲜菇5吨、年产1800吨菌菇,薛慧莲等70多名长城塬上的农民在这里成了产业工人。“我们这些人,因为家里老人年纪大了,还要带娃娃上学,没法子进城打工挣钱。一年四季就在菌草园打工,还能顾家种地,啥都没耽误。”薛慧莲实话实说。
菌草园区已形成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生物肥和生物饲料为纽带,形成种草(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养菇—喂畜—种药(种果)资源化循环发展链。园区每次技术革新,薛慧莲等就紧跟着学习掌握,每一项新技术都是在她们手里实践落地。“在这里,感觉得天天学习,一天不学习,脑子就不开化了;一个月不学习,就跟不上;一年不学习,就没法干了。好好学习,踏实干活,才让我和其他五六名姐妹成了这里十几年的老员工。”薛慧莲觉得能从园区建设之初干到现在的老员工都是攒劲人。
“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菌草园区走廊的这句话,最激励薛慧莲等长城塬上女人们的志向。薛慧莲每年在菌草园区务工挣个三四万元,加上种地收入和丈夫务工收入,她家每年收入近10万元。这几年,在城里买了房,翻修了老家庄院,还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我女儿正在上研究生呢!”薛慧莲一脸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