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泾源县泾河源镇庞东村,村道绵延,林树环绕。村民马有发家门口铺着一大片黄灿灿的玉米,一座小型菌棚立在门道旁,格外引人注目。忙碌了一天的马有发刚回到家就“钻”进了菌棚。
“7月份开始种,现在已经是第三茬了,这一棚有900个菌棒,能收入4000多元。第一年种菇,才跟着学技术,觉得挺好的。”说起种菇,马有发打开了话匣子。
菌棚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香菇长势喜人。虽已过了最佳收获期,但这最后一茬菇肉质饱满、弹性十足,放眼望去像是菌棒上开出的“小花”。“自己种的菇没有添加剂,都是纯天然的,健康得很!”马有发展示着手里的香菇,朴实憨厚的脸上满是骄傲。
和马有发一样,今年,庞东村利用闲置庭院发展起了50户菌菇种植示范户。多年来,庞东村村民一直靠外出务工、发展肉牛养殖等产业增收致富。种菌菇,在庞东村还是头一回。
“让村民们富起来还不够,怎样才能让大家收入更多,不出家门就有钱挣?”
“别的村能种菌菇,咱们村为啥不能?”
说起发展菌菇产业的缘由,庞东村党支部书记马有明底气十足。今年8月,“菌草之父”林占熺教授来到庞东村考察,对村里通过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菌菇的方式给予肯定。“林教授说了,咱们这的气候特别适合种植菌菇,这也让我们有了信心。”马有明说。
种菇先建棚,没有齐全的种植设施,在村里发展菌菇产业就是一句空话。为解决这个问题,调动村民种菇的积极性,马有明自己贷款20万元,购菌架、搭菌棚,先期带动50户试验种植。“发展一个新产业不容易,要让村民树立信心,大家才会跟着干。别看这一个菌棚才35平方米,这可是村民们的创富梦工厂。”马有明说,在县科技局的指导下,什么时候注水、注几次水、棚内温度和湿度如何保持等种菇技巧村民们都得心应手。
“初步核算,一个棚可以放置1000个菌棒,1个菌棒产1公斤菇,一斤卖7块钱,毛收入在14000元。”马有明说,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庞东村与甘肃一家企业对接,解决了菌菇的销路问题,确保村集体和村民双赢。庭院种植菌菇获得了成功,庞东村乘胜追击,决定利用300亩退耕还林地,示范推广种植林下食用菌。眼下,村民们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菌架搭建。
“菌架高1.5米、宽0.8米,这样才能保证既透光又方便注水。”对于菌架的搭建标准,村民洪金成了熟于心。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顾家,工资按天结算,洪金成开心地说,“这么好的工作为啥不干呢?”目前,有30多名本村和邻村村民在此务工。
马有明介绍,从10月中旬开始,庞东村相继从甘肃华亭进购了5万根木材,计划赶在下月中旬之前完成300亩的菌架搭建工作,明年五一便可上菌棒开始生产。
“我们制定了‘两个100’的奋斗目标,明年准备再发展50户村民开展庭院菌菇种植,发展林下菌菇100亩,带领村民增收致富。”马有明说。
从试验到推广,从庭院到林下,庞东村带领村民们走宽了致富路,走出了生活的新希望。(记者:芦淑颖 实习生 任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