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城如绿海明珠。
大湾乡杨岭村变为旅游胜地。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色宜人。
香水镇民宿让游客流连忘返。
老龙潭景区景色秀美。
夏季的泾河源镇冶家村被绿色环绕。
泾源县中蜂养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深秋的六盘山清爽宜人,绚烂的红叶与明媚的秋色隔岸对望,层林尽染的群山和绵绵不绝的秋雨相互映衬,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林秋色图徐徐展开。
地处宁夏“一河三山”六盘山腹地、“一带三区”南部水源涵养区核心的泾源县,近年来以其独特的生态建设,逐渐成为宁夏绿色发展的耀眼之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次入选“全国深呼吸小城”榜单、“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绿色发展优秀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诸多荣誉加身的泾源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特殊生态区位和重要生态地位,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筑牢六盘山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今年1至10月,泾源县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区第一,全县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区第二。在近期召开的宁夏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工作会上,泾源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评价结果位居全区第一,评分位居全区第二,变化等级为“一般变好”;在全国810个考核县(区)中,评价等级是宁夏唯一上榜的县。
用“加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铲土挖坑、培土围堰、深栽踩实是达到保苗成活目标的3个重要步骤。”泾源县林技中心主任张建军一边示范一边说,“造林成活率必须达到85%以上才算合格,如果不合格我们会在秋季和第二年春季继续补植,确保合格。”
每年春季,泾源县处处涌动着植树造林的热潮。在青龙山地区的杨磨北山,每年都有数十名技术工人和志愿者们一起植树。
六盘山区曾因“苦瘠甲天下”闻名于世,曾经十年九旱,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山岭大多赤裸,森林覆盖率仅为1.4%,一度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截至目前,泾源县已完成荒山修复3500亩,完成可利用土地修复面积900亩。2023年造林项目建设总规模5.5万亩,苗木树种以云杉、油松、华山松、白桦等为主,我们会继续守护好六盘山生态屏障。”泾源县林技中心项目实施中心主任于红学说。
多年来,泾源县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重点生态工程,当地干部群众坚持植绿、护绿一体推进。
近年来,泾源县通过实施精准造林、强化质量提升、注重综合修复等措施,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绿色已成为这里的鲜明底色。“实施泾源县2023年中幼林抚育项目3000亩,目前已全部完成;与厦门市海沧区合作建设1446亩闽宁碳汇林,同时在泾河源镇东山流域实施以高效固碳树种、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碳汇林1446亩,栽植云杉、油松、华山松、桦树、河北杨等各类苗木64893株。”泾源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和改土治水的执着、生态不好不罢休的“较真”劲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泾源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六盘大地描绘出天蓝、水清、地绿、土净、民富的锦绣画卷。这幅锦绣画卷是泾源人民不甘落后、苦干实干的生态答卷,也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植绿增绿、改土治水的一部生态文明建设史。
用“减法”守好绿水青山底线
昔日寸草不生、尘土飞扬的矿区,如今木制栈桥延伸,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成为全国游客盛夏避暑的好去处。
“泾源县三关口位于宁夏和甘肃接壤区域,2020年之前由于山体石质优良、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衍生了33口石灰窑、18家石料厂、两家大型水泥厂。2020年初,三关口采矿区所有采矿企业已停产搬迁,恢复了草木葱茏的生态环境。”泾源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泾源县深刻吸取环境污染带来的经验教训,紧盯环保突出问题,通过铁腕治污、科学修复、长效管控的治理措施,对61.27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进行恢复治理。2023年,泾源县还投资217.76万元对大湾乡杨岭村最后一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通过清理危岩、削坡、覆土、生态喷播复绿等措施进行修复治理,治理总面积5.59公顷。“我们还对7个乡镇的11个农村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削坡工程、修筑护坡挡墙、锚杆框架、主动防护网、截排水工程等措施进行治理,治理总面积35公顷,目前已全面完成。”泾源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拜春生说。
“生态治理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泾源县广大干部群众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作为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坚定扛牢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保持高压态势,铁腕治理、科学修复、长效管控,统筹实施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建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推广“以林养林”“以地养林”模式,以“双碳”目标为牵引,紧紧围绕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探索“森林旅游+森林碳汇+旅游康养”新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草原资源、湿地资源的优势,与碳璞绿色能源(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林场碳汇及农业碳减排开发合作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污染企业没了并不代表我们生态治理就结束了,这几年我们一直坚持保护与治理、减污与降排相结合,综合运用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综合康复等措施,实施了泾河源保护工程、香水河县城段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泾河支流水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全面完成大湾片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项目。”泾源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和清洁能源应用,通过“四尘同治”打好蓝天保卫战,“五水共治”打好碧水保卫战,“六废联治”打好净土保卫战,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4%,泾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
用“乘法”收获“金山银山”成效
“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现在村里时不时还能见到外国游客,我要让孙子好好学外语,以后有大用。”大湾乡杨岭村保洁员金保山指着村里新建的现代化民宿说,环境好了、风景美了,背靠山清水秀的六盘山,全村人都吃上了“旅游饭”。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杨岭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1.4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泾源人民切实体会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效。打生态牌、干生态活、吃生态饭,农户房前屋后空地、园地、退耕地及移民迁出区等适宜区,成了泾源县培育新增长点的抓手。
“从前的旧村子植被少,房子常常因为泥石流倒塌、损坏,没法住人。我们集体搬迁到这里,当时自己掏了1.3万元,加上政府补贴,一共盖了4间大房、3间小房经营农家乐。”泾河源镇冶家村村民蒙秀珍经营大青山农家乐已有14年,今年旅游旺季就挣了4万元。蒙秀珍只是冶家村众多发展农家乐的村民中的一员。
而冶家村凭借临近风景旖旎的六盘山和老龙潭景区的地理优势,以农家乐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草畜、劳务和苗木产业齐头并进,成为全县让“风景”变“钱景”的一个缩影。
深秋时节,六盘山镇百花溪谷里叠翠流金,小木屋旁一排排整齐的蜂箱成了山谷里的新景点,这里是泾源县中华蜜蜂良种繁育基地。
“新技术不仅能提高蜂种质量,还节省养蜂的时间和成本。”六盘山镇刘沟村蜂农田淑莲说。去年,田淑莲养的蜂群产蜜150斤,收入8000元。“这次采用良种和先进养殖技术后效益会更高,现在就想着怎么开拓市场。”想到美好的未来,田淑莲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生态环境变好带动的不只是当地的旅游产业。2020年8月,宁夏众天蜂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六盘山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在百花溪谷投资建设了集蜜蜂饲养、良种繁育、新技术研究引进、科学实验等于一体的标准化基地,免费为当地蜂农提供300多个蜂王和5000多个王台,为蜂农节约成本35万元。
2019年,“泾源蜂蜜”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培育中蜂养殖户1309户,建成标准化蜂场49个,中蜂存量达到3.5万箱,年产蜂蜜30万吨,产值达4000万元,10家养殖企业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蜂产业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甜蜜事业”。
同时,随着环境日益变好,“泾源黄牛肉”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累计引进纯种安格斯基础母牛2万余头,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0.4万头,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居全区之首。
面对如何将绿水青山的“颜值”进一步转化成“金山银山”的价值这个考题,泾源县给出的答案始终是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黄牛肉、土蜂蜜和刺绣编织为主的特色旅游产品加工体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遍地开花,促进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泾源好礼”享誉区内外。
春赏百花、夏享清爽、秋观彩林、冬品瑞雪,美景之下,是泾源县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乡村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说泾源好风光,泾河两岸好地方。青山绿水牛羊旺,河水清纯甜又香……”一首朗朗上口的民歌唱出了泾源的美景;“产业旺了口袋鼓了,有奔头了幸福稳了……”一首《杨岭喜事儿》唱出了杨岭村的喜悦,也道出了泾源县翻天覆地变化。
泾源县积极顺应老百姓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期待,坚持增绿、增收相贯通,扎实做好“生态+”“绿色+”大文章,不断提升绿色“颜值”,加快蓄积发展潜能,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资源潜力和产业价值也得到充分挖掘。能将荒山变“金山”的泾源儿女,将用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与“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再谱新时代泾源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