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六盘山区清爽宜人,目光所至皆是绿色,一幅大地披绿、天空碧蓝、河水清澈的锦绣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幅“锦绣画卷”是六盘儿女不甘落后、苦干实干的生态答卷,也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植绿增绿、改土治水的一部生态文明建设史。
“加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六盘山区曾因“苦瘠甲天下”闻名于世,曾经十年九旱,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山岭大多赤裸,森林覆盖率仅为1.4%,一度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多年来,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重点生态工程,每年绿化造林60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300多平方公里……
当地干部群众坚持“植绿”“护绿”一体推进,经过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和改土治水的执着、生态不好不罢休的“较真”劲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他们在六盘大地描绘出天蓝、水清、地绿、土净、民富的美好图景,让生态建设成为固原最美的颜值、最硬的家底、最大的优势。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4%增加到2022年的14.4%,草原植被盖度增加到86.2%,沙尘浓度降低50%以上,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五年领跑全区,境内五条重要河流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隆德县渝河治理模式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肯定,经验做法在全国示范推广。
“减法”守好绿水青山底线
昔日寸草不生、尘土飞扬的采矿区,如今木制栈桥延伸,岸绿景美,水清河畅,成为人们观景赏花、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干部、护林员、河道管理员、城市管理员、环卫工人等多支队伍长期对生态治理进行管控,长效守好绿水青山。
……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作为全市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坚定扛牢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保持高压态势,铁腕治理、科学修复、长效管控,统筹实施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建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举措,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化解生态环境风险,以36项创建指标全达标的成绩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茹河“五河共治”项目,五河水质全面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黑臭水体消除率100%。
“乘法”收获“金山银山”成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固原人民切实体会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效。
打生态牌、干生态活、吃生态饭,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空地、园地、退耕地及移民迁出区等适宜区,培育新的增长点。全市新发展苹果、杏、桃、梨等特色经济林3160亩;发展林禽91.55万只、林蜂9.74万群,发展林药、林菌、林草、林花等林下种植31.96万亩;累计打造林下种养、林产品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2个。
现在,全市22个村被国家林草局分两批授予 “国家森林乡村”荣誉;泾源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西吉龙王坝和隆德红崖村、新和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隆德县入选“最佳富氧县市”榜单;泾源县、隆德县先后荣获第五批、第六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积极顺应老百姓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期待,我市坚持“增绿”“增收”相贯通,扎实做好“生态+”“绿色+”文章,培育壮大高品蛋鸡、林药和林蜂等林下产业,不断提升绿色“颜值”,加快蓄积发展“潜能”,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资源潜力和产业价值得到充分挖掘。
经测算,2022年底全市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7.3亿元,生态建设惠及全市80%以上的农民,户均林业生态经济收入超过600元;共接待国内游客840.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42亿元……固原人民正在收获着生态绿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如今,全市上下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进程中,让绿色成为固原高质量发展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记者 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