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锦绣美如画。
肉牛规模化养殖。
标准化肉牛养殖棚圈。
机械化收获青贮玉米。
调配动物防疫药剂。
漫山遍野种植优质玉米。
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
金秋的葫芦河畔山川锦绣、牛羊成群,四处呈现着收获的景象。位于六盘山西麓的西吉县,山高气爽、土肥草丰,是宁夏最大的肉牛养殖区。高原生态、绿水青山,孕育出千山牧草、万户养牛的壮阔产业。
近年来,西吉县对标自治区“六特”产业布局,坚持“家家种草、户户养牛、自繁自育、适度规模”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并举的发展路子,不断完善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调制、舍饲高效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保障体系。
5年来,全县肉牛饲养量增加24%,达到50.13万头;产值增加25%,达到22.88亿元;肉牛养殖助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8%,达到1572.1元。肉牛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调结构、促增收的支柱产业。
如今的西吉县,肉牛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强劲势头,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品总量大幅增长,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区域化产业发展格局。
政策推动 产业活力加速释放
“目前肉牛存栏220头,销售收入加政府各项补贴,年收益有60多万元。”西吉县什字乡北台村养殖户马小鹏算着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016年,在外务工的马小鹏回到老家,借助产业扶持政策,贷款发展肉牛产业。多年来,他勤学养殖技术、销售和防疫知识,从起初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连年扩大养殖规模,牛越养越好。
北台村乘着乡村振兴东风,按照“一村一品”,集中精力发展肉牛产业,村民过上殷实日子。“今年全村出栏肉牛1100头,按照每头牛销售收入2万元计算,总收入2200多万元。”北台村党支部书记马虎东算账:全村玉米种植面积6500多亩,肉牛饲养量6100头,常住户户均养牛30头。
北台村是西吉县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吉县将肉牛产业作为调结构、促增收的主要举措,坚定不移抓产业项目促发展,重点从“见犊补母”、饲草调制、养殖示范村等环节全产业链扶持肉牛产业发展。
一系列肉牛产业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广大养殖户资金不足的问题。近5年,西吉县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0.2亿元、金融授信贷款48.7亿元、政策性保险3600万元,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每年安排扶持资金1.8亿元以上;加大小额信贷、整村授信肉牛产业贷款等金融扶持力度,每年授信贷款10亿元;投入政策性保险保障资金,每年500万元以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为产业鼓足“牛气”。
今年,西吉县进一步实施“见犊补母”政策,补贴基础母牛8万头;调购补栏西门塔尔良种基础母牛3.6万头;依托宁夏双成实业有限公司建成并投产兴隆镇单家集8万头肉牛定点屠宰场,在震湖乡建设1家牛羊肉精深加工厂。全力打造宁夏肉牛养殖核心大县、牛肉产品加工强县和全国西门塔尔肉牛繁育基地,力争肉牛饲养量达到55万头,实现牧业综合产值29亿元。
科技驱动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走进宁夏向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牧场,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皮毛光滑如缎。“利用进口冻精进行品种改良,实行科学管理防疫,进行日常圈舍消毒。”宁夏向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德花说,公司坚持科学养牛,将自繁自育与牛只种源追溯相结合,确保牛源品种优良和稳定性。
近年来,西吉县主推饲草调制、良种扩繁、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四大关键技术,加强院地合作,强化科技支撑,促进肉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优质高产紫花苜蓿种植基地、优质青贮玉米示范推广基地,推广青贮、黄贮等饲草调制技术,扶持养殖户、规模养殖场等经营主体开展全株玉米(苜蓿)青贮,年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48万亩,建成青贮池3.2万座290万立方米,年加工调制优质饲草200万吨以上。”西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戴华盛说。
坚持以直把式输精技术为基础,积极推广同期发情、引导发情、妊娠诊断技术,以西门塔尔肉牛冻精为父本,逐年提高适龄母牛受胎率,年调购补栏西门塔尔基础母牛3万头,年改良西门塔尔肉牛9万头,基础母牛存栏19.2万头,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通过大力培育养殖大户,打造养殖示范村、建设养牛专业乡镇,带动全县肉牛产业发展。培育标准化养殖场120家、打造养殖示范村188个、万头养殖示范乡镇13个,发展肉牛养殖户4.5万户,科学养殖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
今年,在兴平乡建设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肉牛养殖场2家,在田坪乡建设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肉牛养殖场1家;培育“50模式”西门塔尔良种肉牛家庭牧场49家;在马莲乡后庄村、兴隆镇兴隆村、震湖乡李章村和孟湾村、田坪乡大岔村建设“出户入园”肉牛养殖小区5个。
与此同时,西吉县还推行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年投入防疫经费400万元以上,免疫密度和标识率达到“双百”,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农企联动 产业效益稳步提升
宁夏向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构建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结机制,促进当地种养人员实现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转变,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在基地务工人数达到300人,常年务工人员在80人以上,常年务工人员人均收入1.2万元以上。”苏德花介绍,公司依托农技推广部门下派科技特派员开展养殖技能培训,“手把手”培养出一批懂技术、明科学的新时代农民。
西吉县坚持“引进+自主培养”原则,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扶持培育龙头企业3家、养殖合作社210家、饲草配送中心12家,建成有机肥加工厂6家、村级粪污处理站14座。
西吉县扶持自主培养的宁夏四丰万亩绿源家庭农场、宁夏向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托管代养”“红利反哺”“牛粪银行”等模式,实现企业实力壮大、农户借助公司增收,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公司与外地优质肉牛供应市场签订合同,解决农户自购肉牛品质难以保证的问题;与南方客户建立常年供应肉牛关系,确保养得好、卖得好。累计带动脱贫户1.2万户,受益人口4.2万人,人均增收5400元。
市场拉动 产业链条逐渐延长
每日凌晨4时,肉牛销售代办马连杰准时起床洗漱,随后来到兴隆镇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抢牛”。“来得早,才能买到优质肉牛。”马连杰常年与肉牛打交道,已经把眼睛练成了“尺子”,牛喂养得好不好,他一眼就能看出个大概。
从牛市开集到结束,只需一两个小时,马连杰就完成南方客户订购的肉牛数量。“这头牛收购价高,就得把另一头牛的收购价压低,这样平均价格就合适了,否则收购价高自己亏本、价低养殖户不赚钱。”马连杰说,通过讨价还价找到交易平衡点,让大家都能赚到钱。
马连杰与广东客商合作,他负责在当地收购肉牛、运输,广东客商负责屠宰、销售。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两天一集,他每集都收购外销30多头牛,年周转资金2亿元。在该市场,像马连杰这样从事肉牛销售代办的有几十人。他除了自己贩卖外,又帮带8人学习“生意经”。
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是西北最大的村级活畜交易市场,发挥位于银川、兰州、西安中心地带,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域优势,吸引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外地客商常年入市交易,每集交易肉牛1200头左右,年交易量20万头以上,交易额40亿元,年销往广州、福建、深圳等地活牛10万头以上。
一个市场带富一方人,一个市场带活一个产业。依托活畜交易市场,西吉县有肉牛交易经纪人560人、贩运户2800人,年创收3.5亿元;在银川、北京、福建等地建立“六盘山牛肉”网店和销售窗口40个,每年实现线上线下交易额2.6亿元。
品质带动 产业品牌持续升级
天然绿色的生产环境,成就了西吉牛肉的高端品质。脂肪洁白、肌肉红润、肉质鲜嫩、口感醇香的西吉牛肉,为六盘山肉牛产区书写金字招牌,让“六盘山牛肉”品牌美名远播,享誉全国。
9月20日,走进兴隆镇单家集定点屠宰场,牛肉加工生产线已安装完毕,工人们抢时间安装配套设备。“计划10月中旬全部完工投产。”宁夏双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越介绍,公司设计年屠宰肉牛8万头、羊15万只。
“通过精分割,每头牛增值3000元至5000元,让农户多收入2000元左右。”马越根据市场肉价和活畜交易价格,估算加工经济效益,一年可多创收1.6亿元。为了确保牛源和品质,马越采取托管代养方式,与养殖户签订订单养殖和收购协议,开展定制化、标准化养殖。
近几年来,西吉县强化全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培育全产业链企业,引领、带动肉牛企业延伸,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打造、提升牛肉品牌,建设牛肉分割包装生产加工及线上、线下交易中心,开拓订单生产、冷链配送、定向销售的产销衔接渠道。
推广“互联网+”、体验消费等营销模式,参加全国各地产品推介会,全面提升全县肉牛产业的知名度和“六盘山牛肉”的美誉度。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西吉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战略机遇,发扬“三牛”精神,“干”字为先、“实”字托底,奋力推动肉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贡献西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