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日子能好过,他们纷纷外出,讨生活、学技术,练就一身不服输的“闯”劲儿;
摆脱贫困后,为了能过好日子,他们先后返乡,办企业、搞养殖,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只因,他们是——
“这么好的太阳,大家抓紧。”1月24日上午,原州区张易镇田堡村手工粉坊厂院里,负责人王向阳大嗓门组织大伙晾粉条。只见,一排排钢架上“万条垂下白丝绦”,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晃眼。工人们穿梭其间,手脚麻利地挂粉、抖摆。制粉作坊里,热气腾腾,几位师傅正在硕大的铁锅前,漏、捞、挂、架……忙而不乱。
“在这里打工,离家近,一天工作8小时,能挣200元,美得很。”现年56岁的田堡村村民刘耀兵,对于当前这份工作很是满意,因为对他而言,不仅是一份稳定的收入,更是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原来,刘耀兵妻子常年患病,一家五口的生活就仅靠他一人种着十几亩的薄田,三个孩子上学、老婆看病吃药都得花钱,刘耀兵愁得整夜睡不着觉,特别是看着同村男人都外出挣钱,几次提上行李走到村口,他都不得不重新返回,“家里离不开人呀!”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施行,刘耀兵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医保、上学补助、产业扶持……一家人生活再也不愁,闲在家中的刘耀兵又有了打工挣钱的想法。
三年前,王向阳在村里招工,刘耀兵赶紧去报名,可一把年纪又他不好意思张嘴。“刘哥,你要想干、能干,你就来。”看破刘耀兵心思的王向阳率先发出“邀请”,当即刘耀兵就感动得眼泪直打转,“啥话不说了,铆足劲儿好好干!”从此,他便全心全意跟着王向阳,盖房子、做粉条,工资也从最初的一天100多涨至现在的每天200多,职务也从一般员工升为中层骨干。“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打工挣到钱。”刘耀兵笑得合不拢嘴。
同样心怀谢意的还有胡彩凤。
临近春节,田堡村砖厂已经停工,但67岁的胡彩凤还是坚持每天到岗,清扫院子、收拾杂物,“家里有儿媳妇操持,我闲着,就主动申请节前来值班了。”翻看2021年砖厂考勤汇总表,胡彩凤全勤、年工资总收入25844元,“听说,城里像我一样年岁的人早就退休了,可在我们村,很多人还跟着王总干呢。”快人快语的胡彩凤很是精神。
众人口中齐声感谢的王向阳,其实十多年前,也和他们一样是一名打工者。
“以前靠天吃饭,我们田堡很穷,所以一遇干旱、饥荒就都往外跑,长期以来,也就练就了田堡人‘闲不住’的性子。”1979年出生的王向阳,也承袭了田堡人敢闯敢拼的劲儿,初中未毕业,就随着“外出大军”出了村,在银川各建筑工地当小工,扛麻袋、搬砖头……尝尽各种辛苦,但凭着能吃苦、不服输,5年时间,便积攒下创业第一桶金。
“外面漂着心里总是不安,挣了点钱,就想着回家带着乡亲们一起干。”2002年,王向阳返回田堡,承包了几十亩地,开始做家庭农场,之后改行做保洁公司、承包面包砖厂、制粉厂……近20年的时间里,他让100多名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天150元至280元不等的工资,年人均创收达2万多元。2021年7月,他又成立了宁夏家园建筑劳务有限公司,除了吸纳本村人就地就业外,还对外培训、输出劳动力,年创收600多万元。
“田堡村总人口2020人,其中628人常年在外务工,占到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劳务输出已成为田堡村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田堡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克学说,现在,越来越多“走出去”的田堡人不仅挣到了钱也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开明的思想,在发家致富后也都不忘反哺众乡亲,“如今,村里像王向阳一样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有5人,他们带动了全村400多名闲置劳动力就业,其中就有大量的妇女、老人和残疾人。”
在村民宋宝祥家中,干净整洁的院落里,夫妻俩刚赶完年集,56岁的女主人赵娟就麻利地围起围裙往上房走,“我一直在银川餐厅打工,昨晚刚回来,家里就老汉一个,也不咋样收拾,眼看快过年了,我得抓紧好好扫扫。”
听着老婆的抱怨,宋宝祥有点不高兴,“嫌我把家里没收拾好,那你就别再出去打工了么,待在家里和我一起养牛。”“以前就靠三亩地养活一家,供娃娃上学确实很难,没法子才出去,现在好了,政府扶持养牛,一头卖个两三万元,不比你打工强。”今年宋宝祥勤快,一个人养了12头牛,最近刚卖出去8头,十多万元揣在兜里,说话自然有底气。几头母牛眼看又要产犊,窄小的牛棚让宋宝祥寻思着年后再盖一间,如果老婆能留下来帮他自然最好。
听明白老伴画外音的赵娟,笑着喊道:“你是掌柜的,全听你的,不出去了,咱就好好养牛。”
“那就说好,过完年扩大牛棚,我给你们看着办贷款。”正好上门询问贷款事宜的李克学应声答道,“现在村上建得越来越漂亮,养殖、种植业发展势头这么好,待在家里照样能挣钱。”
阳光照耀的田堡村,崭新的道路、整齐的屋舍、漂亮的广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田堡正以勃勃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返回故里,共创稳稳的幸福。(记者:王平花 马瑞 李飞龙 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