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报记者 陈佳文 摄
六盘山下有个声名鹊起的老巷子。
老巷子隶属于隆德县城关镇,距县城仅1公里。别看它总共才有98户300多口人,巷道也只有几百米,但它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即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每年也有几十万人远道而来。
在久闻其名之后,我终于在最近走进了老巷子,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
老巷子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老。
老,也是它给人们留下的突出印象。村里许多景物都显示出岁月的沧桑,随处可见的石础、石阶、石碾、石磨、石磙、石雕、石刻,都有“老”的特征;土墙、戏台、楼阁、巷道、古钟、枯井、照壁、砖雕、木椅,都是“老态龙钟”。举目四望,处处都“显老”。但是,老巷子的“老”,“老”得有格调、有品位。实物虽“老”,却让人感受不到“苍老”、“衰老”,相反,让人看到了新奇、新意和生机。
古老,往往承载着文化,如果没有文化,古老就只是一个空壳。老巷子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承载了文化、展示了文化,而且传播了文化、弘扬了文化。
老巷子陈列的实物丰富多彩,承载着各种文化:耙、犁、耱、叉等农用机具,展示的是当地的农耕文明;石刻、石雕、砖雕、古楼,展示的是前人高超的技艺;书画、剪纸、刺绣,折射的是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戏台、书画坊、文化墙,透露的是当地人的志趣爱好;就连老磨坊、土羊圈、老民居、老水井都可以让人了解六盘山人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老巷子里现存的每一件实物,几乎都能激起参观者的遐想,甚至让人产生时光穿越之感。
别看老巷子很短,但落户其中的艺术场馆、书画店铺却不少,简直就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大观园。其中,有些场馆不仅达到了一定规模,而且有不小的影响力。随便走进一家,都会发现那里藏龙卧虎,都会认识当地的文化名人。这些农民画家、书法家和剪纸、刺绣艺术家,不仅让参观者欣赏他们的杰作,而且会现场展示技艺、亮出绝活。
老巷子承载、展示、传播的文化,与隆德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地处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地域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到20万,论面积、人口、经济总量,都是不起眼的小县,但如果论文化,却是当之无愧的大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隆德县不仅文物古迹众多,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书法、绘画、剪纸、刺绣、泥塑、砖雕异彩纷呈。其中,有的技艺不仅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县级的传承人,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仅书法爱好者就有万人以上。2008年,隆德县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全县所有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历史已有三四十年,热爱艺术、专研艺术在全县蔚然成风,老巷子浓郁的文化氛围则是隆德县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男学书法、绘画,女学剪纸、刺绣”在老巷子已成为一种时尚。
老巷子作为旅游区是2011年开发、2017年对外开放的。当地在保护原来的村容村貌、保持原住居民生产、生活场景的基础上,整合了老巷子的历史、文化资源,恢复了一些以“老”为主要特征的景物,维修、加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厚重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因此大放异彩。人文历史、民俗特色、自然环境的优势和特色更加突出,继承传统、弘扬文化、脱贫富民的综合效益也充分显现出来。
短短一条巷子,有12家书画、剪纸、刺绣、宫灯、美术经营户,5家旅游商品店,20余家特色小吃、农家乐,精品民宿、农家小屋10余家。吃、住、玩、学一条龙,带动了当地300多人就业,旅游总收入一增再增。吕持之画室的主人自豪地说,他的画作可以卖几百元、乃至上千元,全家6口人的生活用度都不成问题。最让他自豪的,还是他的两个女儿,不仅都考上了大学,而且学的还是美术专业。
这就是老巷子,一个将“老”转化为财富、在文化上大做文章、且做得很漂亮的地方。
老巷子的开发利用,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老,并不一定就不好。老,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更是“可见的历史”、“可感的文化”和时代的印记!(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