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出“甜蜜事业”
“磨”出产业发展新路子
“啄”开致富门
酿造好生活
美丽乡村入画来
还原传统养蜂场景
在隆德县凤岭乡,村村有宝贝,村村有绝活。“土方子、老味道、原生态”的李士村古方榨油和传统手工醋、齐岔村土蜂蜜、冯碑村石磨面粉、卜岔村土鸡蛋、齐兴村肉鸽等优质农产品共同组成“六盘·凤岭八珍”品牌,线上线下销售火爆,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景象。
近年来,凤岭乡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后,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走出一条“村村有产业、人人有收益”的特色发展路子。全乡8个村形成“各有1个肉牛养殖基地,分别发展本村特色产业”的“1+X”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凤岭乡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2200万元,纯收益380万元,分红15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300元。
齐岔村: 老村看新景 “乡愁”做产业
凤岭乡齐岔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虽然有些距离,但知名度不小。
驻足齐岔村上梁老街,映入眼帘的是供销社、邮电所、铁匠铺等颇具年代感的建筑。走近细看,旧校舍改成了特色民宿,废弃卫生院变成了老食堂,屋内、街外随处可见的手推车、铁犁、石磨等农具,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老街南边的整片山坡上,修建了500个小窑洞,还原传统的养蜂场景,60岁的蜂农魏新庄打开蜂箱查看蜂群。
齐岔村处于隆德县打造的凤凰岭三十里生态旅游长廊末端。村子原属上梁乡8个村子之一,在其他7个村异地搬迁后,上梁乡撤并,齐岔村划归凤岭乡。现在的齐岔村,“继承”原上梁乡面积,又因曾经孕育了隆德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继承”了原李家沟的红色遗址,拥有众多资源。
盘活沉睡资源,打造老村新景。2021年,齐岔村依托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循着守住乡景、留住乡愁的思路,对原上梁乡街道旧址做文章,修缮30多间民宿,建成大食堂、木匠铺、皮影室、茶馆等10间功能房,打造了上梁老街,形成集红色文化、“蜂旅融合”、农事体验、休闲康养、林下药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综合体,把“乡愁”发展成了产业。
近年来,怀旧旅游渐成风尚,留在人们记忆里的老物件和怀旧场景,成为旅游新看点。齐岔村村委员魏宏强是一名“90后”小伙,几年前辞去外地稳定工作返乡创业,学以致用发展养殖业,为家乡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想。
新建的齐岔村“蜂文化体验园”,是一处集蜜蜂养殖、产品加工、蜂疗保健和研学旅游为一体的“蜂旅融合”示范基地。每100窝蜂设置1个智慧蜂箱,可以实时监测蜂巢温度、湿度及蜜蜂生长情况。展馆用童趣化设计、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为游客揭开蜂世界的神秘面纱。
挖掘“乡愁”元素,发展“乡愁”经济,乡愁不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之一。如今的齐岔村,村民紧跟发展步伐,纷纷在老街经营起罐罐茶馆、缝纫部、木活店、编织店等特色体验店。“老街创造就业岗位100多个,村民都可以参与进来。”魏宏强说。借助村里发展旅游产业的机会,魏宏强计划在老街经营一家精品民宿,为红火的日子再添把劲。
于河村: 家门口的农家乐
这两天,凤岭乡于河村的于河农家乐里,村民于仓正忙着打扫卫生,打算过几天就营业。“有好几个常来吃饭的客人给我打电话,说想吃暖锅了。”于仓正笑着说。
2019年3月,于河村决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闽宁帮扶资金70万元,开办了于河农家乐。于河村党支部书记于永红说,办村级农家乐,有三个原因:其一,近年来,于河村通过危窑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道路绿化等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生态环境良好;其二,村里建有魏氏砖雕创意文化园和中原农耕文化展示园,文化资源丰富,每年来于河村研学、旅游的人数超过1.5万人次;其三,村里以前的学校废弃多年,改造后办农家乐等于盘活闲置资源。
原来被荒废的房屋,经过改造焕然一新。来这里就餐的顾客,都被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宽敞干净的就餐环境吸引,吃饭也有了好胃口。
“我们的招牌菜就是暖锅,吃过的客人都说味道好。”于仓正自豪地说。虽然还未正式营业,但就餐的顾客已经陆续来了。“都是熟客,来之前都会打电话。”于仓正说。后厨里,于仓正的妻子马凤艳正忙着装暖锅,她先把粉条、萝卜、酸菜、平菇等家常菜装进暖锅最底层,再将酥肉、排骨、五花肉等荤菜码成一圈,最后撒上切好的葱丝、蒜苗丝和辣椒丝,浇上肉汤后熬煮。20多分钟后,香味从锅中飘出,令人垂涎欲滴。
暖锅对于隆德人而言,是一道百吃不厌的地方传统特色美食。要想让招牌菜一直吸引顾客,就要保证菜的品质,尤其是要把好肉类的质量关。为此,于河村专门腾出一块空地饲养了黑土猪,用粮食精心喂养,确保品质。除了肉制品,农家乐所用的油、醋和面粉,都是从凤岭乡李士村、冯碑村采购的,“这些都是我们‘六盘·凤岭八珍’的特色农产品,价格合理,品质也有保证。”马凤艳说。
农家乐生意红火,让马凤艳在家门口实现每月稳定收入3000元。而她的厨艺也有了更大的施展舞台。四年多时间里,她和另外两名厨师根据客人的喜好和口味,推出了杂粮面条、洋芋摊饼、凉拌花椒苗等特色美食,吸引周边村庄、隆德县城及外地的顾客前来用餐。如今,农家乐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2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于河村在不断提升农家乐的品质和影响力上下功夫,顾客慕名前来,乡村游的知名度也高了,像于仓正夫妻俩一样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收入更加稳定。
卜岔村: 生态鸡“啄”开致富门
立春后,天气渐暖。车辆还未驶入凤岭乡卜岔村的生态禽渔养殖基地,“咯咯咯”、“咕咕咕”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已从远处传来,循声望去,毛色发亮的生态鸡溜达觅食,自得其乐。
村民卜振坤推着一车拌好的饲料刚走进鸡舍,在外溜达的鸡群便扑腾着翅膀围拢过来,他一边将饲料舀进槽里,一边嘴里念叨着:“别抢别抢,慢慢吃,不够了还有。”卜振坤今年66岁,是村集体合作社的饲养员,主要负责喂鸡、捡鸡蛋、清理鸡舍等,每月收入2000多元。因为养鸡多年,卜振坤早已熟练掌握养鸡的方法:“养鸡最重要的就是干净,否则鸡很容易生病。给鸡拌料也是有技巧的,要把麸子、玉米和少量苜蓿搅拌在一起,这样鸡的肉质才更好。”
2018年,卜岔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上,经过多番考量,决定在巩固肉牛养殖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养鸡产业。通过从扶贫办等部门争取,村上筹得项目资金130万元,成立了卜岔村村集体合作社。
从搭建鸡舍到购进鸡苗,从吸纳本村农户科学饲养到合作社统一销售鸡和鸡蛋,村集体的养鸡产业逐渐步入正轨。一年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10万元。目前,合作社养殖青脚麻鸡、芦花鸡1000多只,每天产蛋300余枚,优质的土鸡蛋也成为“六盘·凤岭八珍”特色农产品之一。
要为村集体创收,也要让村民增收。当时的卜岔村驻村第一书记杜双成提出了“合作社+农户”分散养殖模式,由合作社统一购进、农户自愿领养、合作社负责销售,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销售风险,激发了村民养殖热情。
2019年,卜岔村将邻近鸡舍的一处塘坝改造成垂钓园,每年夏天购置网箱、饲料,投放甲鱼、花鲢、草鱼等鱼苗,吸引周边群众垂钓休闲,为村集体经济创收拓宽新路。
眼下,卜岔村的禽渔养殖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看着院里三五成群的小鸡晒着太阳啄食,卜岔村副主任卜亚通说:“看着这些鸡仔一天天长大,我打心眼里高兴,这可是我们大家的宝贝啊!”继续改善养殖条件、扩大养鸡规模的打算已经被卜岔村村“两委”提上日程,他们要让村民养鸡信心更足、腰包更鼓。(记者: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