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2023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节点,他以奋斗定义时间,以实干践行使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科技扶贫答卷。
48岁到59岁,人生中无比珍贵的11年时间,他拖着残疾的左腿,始终奔波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奏响了一曲敬业奉献的时代赞歌。
他叫朱新忠,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一名专业技术人员,11年间转战西吉、彭阳、红寺堡三个县区,至今仍坚守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梨花村乡村振兴一线。
当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追寻朱新忠科技扶贫的坚实足迹,心头始终涌动着温暖和敬意。
那是2013年11月,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朱新忠在固原市区家中休息,突出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西吉县吉强镇高同村的袁喜仁老人。“朱老师,快去救救我家的3头牛吧,它们不知得了啥病,好几天不吃草了。”说话间,老人着急地流下了眼泪。朱新忠二话不说,急忙背起行医箱,和老人一起出了门。他自掏腰包买了兽药,租车前往高同村。这一回,朱新忠在袁喜仁家整整住了一周,直至几头牛痊愈。临别时,袁喜仁拿出东拼西凑的580元,硬塞到朱新忠手上,请他一定收下。“我是扶贫干部,就是专门来帮咱老百姓解决难题的,哪有收钱的道理!”朱新忠婉言谢绝了老人的好意。
那是2020年12月的一个深夜,“驻守”彭阳县古城镇丁岗堡村的朱新忠已熄灯休息,丁岗堡村里湾组的马德英打来电话说,他家两头牛病了,其中一头已经卧地不起。这可给朱新忠出了一道难题。从村部到马德英家有十几里山路,前几天刚下了一场大雪,天黑路滑。加之,朱新忠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后遗症,行动不便。“就是再难,作为党的干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时候,一定要冲上前。”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朱新忠拄着一根棍子,一瘸一拐地向里湾组走去。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一路不知摔了多少跤,朱新忠自己也记不清。当晚,给牛打针服药后,朱新忠便住在这户人家。这一晚,他彻夜未眠,残疾的左腿又疼又麻,屁股疼得不敢挨着炕头。最终,经过3天的精心医治,马德英家的牛恢复了健康。那一刻,朱新忠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那是2022年4月,连续近10天,朱新忠每天早中晚三次,准时来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梨花村村民马汉俊的家中,给他家4头牛治病。事后,马汉俊难掩心头的激动,专门给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写了一封感谢信。
……
驻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以来,像这样解民忧纾民困的事,朱新忠办了一件又一件。除了上门问诊,他还通过手机视频远程“把脉”,为好多群众医好了患病的畜禽,帮助他们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可以说没有老朱这个好老哥,没有今天的我。”说起朱新忠,丁岗堡村村民马建国的眼里泛起了感激的泪花。当初,马建国想发展,但是没资金,他就走上了通过玩赌“致富”的歪路。朱新忠驻村不久,便登门走访,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得知马建国有养牛养羊致富的打算,朱新忠现场借给他5万元,连借条也没打。由此,马建国戒掉了赌博,一门心思扑在了勤劳致富上。如今,他已是全村有名的养殖大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科技扶贫11年,朱新忠聚焦基层群众缺少科学种养技术的短板,坚持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参训学员3500多人次,一大批农民掌握了优质饲草种植、加工和家畜家禽常见疾病预防及治疗技术,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运用所学为老百姓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觉得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特别有意义。”回顾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朱新忠动情地说,在今后的扶贫道路上,他会把群众装在心里,把担当扛在肩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笃行实干为乡村振兴添力,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西海固大地上,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记者 锁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