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阵阵寒风中,位于甘肃与宁夏交界处的彭阳县红河镇何塬村疫情防控卡点上,72岁的王学俭与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对进入卡点的车辆及其人员进行严格检查。查看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单、测温、扫码、信息登记……流程严谨、一丝不苟。泛着血丝的双眼、冻得发红的双手、低垂的腰身都让王学俭显得极其疲惫,但胸前熠熠生辉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党徽,又让他精神焕发,“我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疫情当前,责任在肩,我要站出来,为咱老百姓站好这班岗。”在王学俭心里,党员与军人的双重身份既是一种无尚的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1949年出生的王学俭,因为能与新中国同龄而倍感荣耀,他从小就萌生出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但因为家庭贫困,中途辍学的他一直未能如愿,直至20岁那年,得到征兵的信息,让他一下看到了希望,在没来得及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就报了名,经过严格考察,最终光荣入伍。临行之时,乡亲们都来为他送行,让他既感动又振奋,“那场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乡亲们对我叮嘱再三,我当时就保证,到了部队一定好好干,绝不给何塬人丢脸。”
王学俭牢记承诺,进入部队后,驻边关、挖水渠、打洞子、守油库……哪里艰苦就往哪里冲。为了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1971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更是不畏艰险,冲锋在前。1972年复员返乡时,他已经收获了满满的荣誉。
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服务乡里。
返乡后,王学俭始终牢记人民子弟兵的身份,事事、处处干在前,急事、难事冲在前,整日带着民兵修路、整渠。因为他一心忙“大家”的事儿,就忽略了自己的“小家”。照顾6个孩子、种地、侍奉老人的重担就都落在妻子一人身上,整日的操劳致使她身体越来越弱,不幸患上了乳腺癌。王学俭无比自责,从此,家里、村里两头跑。
“去年,疫情发生时,我正在医院照顾妻子,没能为疫情防控出份力。所以,这次疫情我就第一个站出来。”对于王学俭的主动请缨,何塬村驻村第一书记姚毅很是心疼,“王叔都72岁了,而且患有心脏病,家里又有病人需要照顾,我们都很担心,也婉言劝过,但他就是不听。”
“危难时刻,我是党员,怎么能退?家里的事是小事,我完全可以克服,但国家和人民的事是大事,咋能耽误。更别说党和国家还对我家有大恩啊!”话说间,王学俭热泪盈眶。
原来,为了给妻子看病,王学俭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眼看日子没有指望了,不曾想,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了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大病救助、移民搬迁、产业扶持、低保、养老……不仅让王学俭很快走出了生活困境,更有了发展致富的底气,“这种恩情我怎能忘?”王学俭声音颤抖。
10月21日,何塬村疫情防控小组成立,防控卡点就设在何塬村与甘肃省镇原县新城镇小岘村的交界处,当天晚上,王学俭便领着两名志愿者“入驻”了。
由于时间紧,支起的帐篷里炉子、电灯等都还没来得及安装,寒冷、漆黑的夜里,王学俭提着手电筒站在路口,仔细拦截着过来的每一辆车。
由于这里是两省交界处,每天经过的外省车辆多,尤其是晚上,大货车更多。“当时疫情刚发生,司机都不知道这里设了卡,也没有做核酸检测,所以拦截、检查就特别危险,甚至有人不配合想冲卡,我们都不敢拦。但王叔说他拦,让我俩做检查,‘疫情当前,决不允许不符合条件的一辆车从咱们卡点进入’,王叔的话让我俩一下有了胆子,啥困难都不怕了。”志愿者兰彦海说。
王学俭发扬军人作风,按照“三验一查”的防疫要求,带领志愿者每天对经过卡点的外省车辆严格检查,虽然防控小组每天安排了三班人员轮岗,但王学俭回家安顿好妻子后,都会来“串”班,“我就是不放心,过来看看。”而每次一看就是通宵。
王学俭用实际行动在何塬村树立起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来,志愿者队伍也由之前的20多人壮大到48人。“请大家放心,有我们在,这道甘宁交界线上的疫情防控大门就坚不可摧。”王学俭拍着胸脯响亮地说。(记者:王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