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几年来,彭阳县每年都有重大的考古发现,所有这些考古发现,我都是经历者、见证者,感到非常自豪!”站在彭阳县姚河塬商周遗址前,彭阳县博物馆研究馆员杨宁国感慨万千。
时间回溯到2017年3月的一天,杨宁国沿彭阳县红河流域进行田野调查。突然,地上的一块青铜片引起他的注意。这块刻有龙纹的青铜泡饰,杨宁国在很多西周诸侯墓里见过。“难道这片土地下也有诸侯级别的墓葬群吗?”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脑海。随后,杨宁国和同行队员立刻向上级汇报,同年4月,国家委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8家专业级考古单位到红河流域进行考古研究。
事关家乡的历史,杨宁国很想参与发掘,但所在单位没有被列入此次考古研究名单。杨宁国没有放弃,他申请加入项目组,进入考古现场学习,还主动承担起后勤工作,负责协调工作。很快,红河流域考古队有了重大发现,挖出了大量青铜器、车马坑、墓葬群等,这处地方被确认为西周诸侯遗迹。此次发现,让宁夏受中央管辖的历史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也因此被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8年,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获田野考古二等奖,作为见证者,杨宁国振奋不已。
杨宁国不是文博专业出身,但他一直奋斗在文物保护第一线。1991年刚参加工作时,杨宁国不到19岁,对文物知识了解甚少,跟随前辈搞文物调查,骑着自行车,背着干粮,走遍彭阳的川塬沟壑,收集有价值的资料。
20世纪90年代,县文管所的职工都是“半路出家”,边学习、边摸索是常态。每次下乡进行遗址调查、文物征集、走访当地村民、撰写调查笔记成了杨宁国必做的事。一次搞不清楚,就多去几次,遇到无法解决的学术问题,多方请教。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2年,杨宁国被选送到复旦大学文博系深造。两年的大学时光,他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得到了提升。1994年毕业回到彭阳县文管所,杨宁国成了所里的“顶梁柱”。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彭阳县出土文物的黄金时期。那段时间,彭阳县基本建设项目增多,文物出土频繁,涉及文物的各类案件日渐增多。作为县文管所唯一的专业技术人员,文物鉴定、修复、建档以及资料整理、信息报送等业务,哪一项也离不开他。
1999年,群众在交岔乡庙庄村推地压坝时发现古钱币。听闻消息,刚下班回到家的杨宁国顾不上吃饭,立即带人赶了70多公里山路来到现场,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此后,杨宁国开始思考如何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他利用各类传播媒介科普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群众保护文物意识;呼吁部门单位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盗掘、走私、贩卖文物等活动;制定完善了《彭阳县文物安全制度》、《彭阳县文物藏品管理制度》等,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完成了80处国家、区、县级文保单位的“四有”工作,并对所有馆藏文物按照初步鉴定的级别,进行系统归类、造册,对县境内的文物进行建档、建卡,使文物有据可查。
多年来,每次听到彭阳出现文物的消息,杨宁国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几乎跑遍了彭阳所有地方。有人问,你怎么对彭阳这么熟悉?他总是笑着回复:“这都是我跑出来的。”“我对考古工作有情怀。这些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培养下,我从一名仅有高中学历的人成长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心怀感恩。彭阳还有丰富的文化积淀等待发掘,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考古是与时间的对话,通过这样特殊的交流,文明才能传承,不会被历史遗忘。”杨宁国说。
近年来,除了姚河塬商周遗址外,杨宁国参与发现的岭儿旧石器时代遗址,将固原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前推2万年,填补了宁夏南部无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他参加了打石沟新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墓地等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彭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多年耕耘,杨宁国先后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自治区60年感动宁夏人物”。(记者:余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