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文旅项目的灵动,离不开山水的底蕴。骑行绿道、生态护岸、生态湿地、植被修复等工程,将葫芦河沿线景区景点有效串联,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将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纳入两岸的山水绿网。
在绿水青山中探寻红色历史,在洒满丰收喜悦的田间地头蹚出乡村振兴发展之路,西吉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用“红色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长征是鲜活的历史,是最珍贵、最生动的教材。随着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前来参观瞻仰、游览寻根的人数与日俱增,特别来此举行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人数倍增。从2016年起,平均每年来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参观、学习、游览的人数有60多万人次。
借助靠近红色景区的地理优势,谢宏义在家乡毛家沟打造了红军寨长征精神体验教育基地,为游客提供研学旅行、红色教育培训服务。“走一段长征路,来到红军寨吃一顿红军饭,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谢宏义说,红军寨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平均每年收入100多万元。结合文旅融合,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精心设计“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瞻仰一次纪念碑、参观一次纪念馆、聆听一堂微党课、观看一部红色影视片、接受一次红色党课专题教育、品尝一顿忆苦思甜‘红军餐’、重走一段长征路”的“八个一”教育活动,打造党性教育的“红色熔炉”。
“我们将创作更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在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形成相关的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负责人张玉忠说。
金秋时节,漫步葫芦河两岸,水面清波粼粼、沿岸绿意葱茏,水鸟群起而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的木兰书院依托西海固文学的深厚积淀和特色优势,以打造“文学杨河”为目标,提出整村推进建设第一个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学村的构想。2020年,在本地作家的邀请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汇聚木兰书院以文会友,进一步发挥文学的纽带作用,扩大西吉县的对外影响力。
“对接和引进区内外演艺团队,通过开展采风等活动,探索和建立互补共赢的文旅融合新模式。”木兰书院负责人史静波说。
橱窗里,制作精美的刺绣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绣坊内,绣娘们正在一针一线创作绣品。位于西吉县工业园区的宁夏莆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里,自治区级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兰带领当地妇女每年生产各类非遗文化旅游创意产品6万余件,年销售收入600余万元。近几年,马兰手工刺绣产品不断创新,与西吉县的景区合作,将原来的刺绣大幅作品换成以小幅景点为主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作品。“团队有47个人,绣娘们经过多年的培训,有了大的订单,不愁做不出来。”马兰说。
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了培训带动、资源激活、农旅融合的乡村运营模式。9月的龙王坝村,来这里旅游的人依然很多。龙王坝村以教育培训为抓手,通过学习培训增加人流、客流。“有些游客曾经在这里参加过培训,如今他们带着家人来这里居住、旅游,这是培训对旅游产业的带动。”宁夏龙王坝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副院长高明学说。
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宁夏龙王坝村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一块块招牌,在旅游淡季形成了“培训热”,进一步优化了旅游产业链,实现了反季旅游常态化。“这里气候凉爽,空气新鲜,走出宿舍就能看到大片的梯田,农家美食也不错,可以边学习边欣赏美景。”培训班学员马千惠说。自7月6日挂牌以来,宁夏龙王坝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先后承担了21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700多人。
“欢迎来到直播间,我们现在位于西吉的大飞机西吉文创基地,今天将为大家讲述红军粉的故事……”带货直播现场,主持人拿着红军粉为网友介绍红军粉的历史和生产、加工过程,传播西吉红色文化,推动红军粉的销售。2021年,中国商飞新闻中心联合宁夏源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创立了大飞机西吉文创基地,通过加强非遗文创产品策划、拓展销售渠道打造的示范平台,赋能西吉特色文创产业。
胡麻油、香醋、芹菜汁等包装精美、质量安全的西吉名优农特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不少游客会在这里购买一些产品馈赠亲朋。今年,基地与刺绣、剪纸、砖雕、木雕、根雕、皮影、草编、泥塑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我们把文创融入到当地的农产品中,带动了文创产品的消费。”大飞机西吉文创基地经理滕雅丽说。
西吉县多方位、全链条的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走向“远方”,让旅游更有“诗意”。(记者:梁 园 郑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