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阳洼流域梯田 本报记者 梁 园 摄
青山叠翠,碧水如镜,风语耳畔,步步皆景,金秋的六盘大地美得像幅画。
这样的美景,之于固原大地,是厚植发展的底色;之于固原干部群众,是不懈奋斗的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固原干部群众新的赶考路上一道必答题,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生态环境保护答卷,用卓越成效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懈植绿 造就绿水青山
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多远;亲历奋斗,才明白付出的意义。
55岁的原州区水保站水利工程师马荣亮,难忘人背肩扛翻山越岭工作的岁月。
早晨,肩背水准仪、经纬仪和放线工具从坡顶一直走到沟底,测量、取土样;晚霞满天时出沟上坡,此刻肩上又多了半尼龙袋用于做土样试验的黄土。山路崎岖,劳累加上负重,脚底板直打滑,通常两三个月不回家,行走在山峁沟梁,吃住在老百姓家里……“那时候工作条件差,但心中充满无限热情,因为我有责任、有义务尽己所能改善家乡面貌。”看着满目翠绿,马荣亮无限感慨。
32年扎根小山沟让3700亩荒山披绿装的原州区造林人王成吉;和造林队一起修建隔坡水平沟、整平地,拦住雨水后栽树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彭阳县高级林业工程师杨凤鹏;用生命和热爱守护六盘山林区一草一木的护林员蒙旺平……一批批水保人、造林人、护林人坚持植绿护绿,为家乡生态建设增绿添彩。
回望艰难岁月,再看如今山川披绿,他们不禁热泪盈眶。天然林保护、封山禁牧、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400毫米降水线绿化等一大批生态治理项目实施,为他们的辛勤劳动加持,不断夯实固原生态建设基础。截至2021年底,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9.07%,森林覆盖率27.28%,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90.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固原市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泾源县以42.24%的森林覆盖率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绿岛,并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竭力整治 守住绿水青山
蓝天绿水间,木制栈桥向河面延伸,岸绿景美,水清河畅……这是游客在去往六盘山南麓弹筝峡景区途经三关口矿区时看到的风景。昔日寸草不生、尘土飞扬的采矿区,如今已成为休闲观景的好去处。
“以前路过这儿总是担惊受怕的,既怕灰尘入肺,又怕飞石伤人。”泾源县六盘山镇党委委员王金福介绍,三关口矿区曾是固原及周边地区建筑市场石灰岩开采供应的主要区域,原有各类工矿企业27家、石灰窑33口,开采资源让这里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堪重负。
5年前,为修复生态,让矿山变成青山,我市共投资6173.72万元分3期对三关口矿区进行生态恢复治理,矿区企业全部清零,恢复生态修复面积1500亩。为了将治理成果延续下去、当地镇村干部、护林员、河道员、城市管理员、环卫工人5支队伍长期对矿区生态治理进行管控,长效守住绿水青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干部群众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高压态势,通过一系列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修水库、疏河道、治理沿河污染企业、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清洁取暖改造减少散煤污染……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化解生态环境风险,以36项创建指标全达标的成绩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茹河“五河共治”项目,五河水质全面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黑臭水体消除率100%。
踔厉奋发 收获金山银山
四季轮替,固原人已经尝到了保护绿水青山的“甜头”——
2021年,全市林草产业产值达13亿元,提供农民可支配收入955元以上;以冷凉蔬菜为主的蔬菜总产量220万吨、产值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6%,固原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收入达到2000元,生态建设变成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入秋以来,西吉县吉强镇万亩高山冷凉蔬菜迎来丰收,绿油油的灯笼椒、黄澄澄的南瓜漫山遍野,装点了山峁,温暖了菜农的心。基地每天都有两吨左右蔬菜销往福建、河北、陕西等地,全部都是订单销售。菜农一边采摘、一边称重打包,个个喜上眉梢。“今年政府把水引到山上,并配套基础设施精准滴灌,菜喝饱了水,也就长得好!”吉强镇云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斌笑着说,原本只能种马铃薯和玉米的低产田变成了种菜的高产田。
10年来,固原围绕生态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冷凉蔬菜、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培育增绿又增富的产业。生态优势与农业产业结合,已经形成了原州区供港蔬菜、西吉县高原芹菜、隆德县高原冷凉露地蔬菜和彭阳县越夏辣椒“四大生产区”,蔬菜面积稳定在50万亩;生态优势与全域绿化结合,苗木绿化了家园,老百姓靠造林多了一份收入;生态优势与全域旅游结合,大美梯田、桃杏花海、层林尽染、水墨冬景勾勒出独具魅力的四季美景,“十三五”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63.96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固原人的共识和行动,绿色必将成为固原发展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记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