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模、裁剪、印刷、折叠,时下正值瓜果蔬菜成熟上市之际,在隆德县工业园区的纸箱生产车间,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包装箱。“现在已进入生产高峰期,一直持续到10月初。随着车间开足马力生产,还会招录更多工人。”宁夏隆德浩德纸业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少伟说。
今年,隆德县围绕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日子,紧盯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的问题,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了稳岗就业,出台《隆德县强化稳就业促增收若干措施》、《支持园区企业稳岗就业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每月召开一次稳岗就业推进会、“两个收入”分析研判会,积极落实帮扶政策。“建立企业财政补贴、技改项目等与带动居民、脱贫人口就业挂钩稳岗机制,引导重点项目、县内企业等优先吸纳县内居民就业,优先招聘脱贫人员上岗,优先支付农民工工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目前已解决脱贫人口就业6929人,为68家企业发放援企稳岗补贴33.75万元,开发灵活就业人员“零工保”,全县新增就业人员稳定就业率100%。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隆德县送教到村、送学到户、送技到人、送岗到人,今年1月至6月共培训2350人,完成年度培训任务的140%,培训就业率达85%。
走进红崖劳务市场,电焊工、缝纫工、钢筋工、装配工等招工信息在大厅电子显示屏上循环播放,不时有人前来咨询,市场工作人员忙着接待答复,并登记就业需求和用工信息。“市场4月初建成运行以来,累计发布用工信息235家,签订长期就业协议130多人。通过举行线上线下招聘会,帮助200多人找到合适的工作。”红崖劳务市场负责人刘永强说。
为了促进城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隆德县围绕“家庭情况清、择业愿望清、技能水平清、就业去向清、扶持政策清”的目标,逐户逐人核查信息、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定期分析研判数据,适时调整帮扶措施。投资构建以红崖劳务市场为核心、乡镇劳务公司为枢纽、村级劳务工作站为前哨的劳务就业精准输转服务体系,采取“政府扶持+人社指导+中介运营+群众务工”模式,实现劳务就业县乡村联动、区内外贯通。
“有了稳定工作,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李西宁的老家在隆德县神林乡,为了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母子几人租住在县城,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全靠丈夫打工维持。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李西宁在工业园区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
此外,隆德县抓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核心,各级就业服务人员以“保姆式”的优质服务、“店小二式”的高效作风,及时精准匹配人员和岗位需求,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待业人员实现就业。组织开展“春风行动”“131”等线上线下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实现县内务工“点对点”及时上岗,县外输转“一站式”集中输送,使劳动力“出家门”即“进厂门”。建立县内外企业用工、劳动力就业需求“一对一”清单,“一站到岗”向福建及区内的宁东基地等地集中输转劳动力522人。
在隆德县六盘山文化城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刺绣、剪纸、砖雕等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制品摆满展柜。手工编织室内,女工们正在编织拖鞋、抱枕和挂件。在刺绣坊里,绣娘们神情专注,一针一线绣着山水、花鸟。“这些女工通过参加刺绣培训,很多人已经可以独立绣出作品。目前,已培训4000多人。”刺绣坊负责人田慧君介绍。刺绣坊还与学员签订就业帮扶协议和手工艺制品回收合同,为50多名残疾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辐射带动34名残疾人发展刺绣、编织、布艺,回收作品6000余件;刺绣坊带动就业涉及200多人,人均月收入1600元至2600元。
为了激励创业带动就业,隆德县出台支持小店经济、夜市经济、乡村旅游等大众创业发展扶持措施,上半年发放创业贷款6883万元,减免企业税费2000多万元。扶持新建老巷子创客园、龙泉苑小吃街、上梁老街等7个创业就业基地,提升闽宁中小企业孵化园、六盘山文化城等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创业实体194个,带动就业1021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城市绿化管护、农村环卫保洁等就业岗位,优先保障就业困难人口就业增收。新增开发乡村环卫保洁、绿化管护等岗位717个。
截至目前,隆德县转移劳动力4.2万人,人均创收1.2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9%和15%;新增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保洁员等就业岗位732个;脱贫人口稳定就业1.58万人,同比增加2.7%。(记者:马瑞 赵静 张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