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泾源,绿意盎然,夏意渐浓。
走进大湾乡杨岭村,村道平坦干净,庭院错落有致,在杨岭村研学实践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内,陈列的照片和醒目的文字引人驻足。“我们村今年新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展馆,占地580平方米,预计7月初开放。”杨岭村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富介绍。
展馆内设置照片墙,展现泾源县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历史,同时配备电子屏,通过民族团结知识问答、情景再现等互动环节,提升参观者体验感。展馆开放后,将丰富研学实践基地内容,为广大党员干部、各族群众、师生游客提供研学培训、参观学习的平台,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成为继村史馆外又一处“打卡点”。
杨岭村位于六盘山东麓,三面环山,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曾经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影响,物资匮乏,产业薄弱,发展落后。在国家政策和闽宁对口协作帮扶下,杨岭村在基层组织建设、民生服务、教育卫生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变好。近年来,杨岭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利用好红色资源,加大草畜、中蜂、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力度,并通过实施民宿改造、生态农业和基础设施完善,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增收致富。2020年杨岭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为增强游客游玩体验感,杨岭村打造了集采摘赏花、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杨岭生态园,每年举办乡村旅游节展示杨岭村特色,成为游客游玩的好去处。这两天,杨岭生态园设施农业大棚里试验种植的车厘子快要上市,“最忙的时候村里有40多人在大棚务工,每人一个月能收入3000元。”泾源县萧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马万平介绍。曾经贫困的村子如今成了休闲旅游的“打卡地”,在这里生活的各族群众也有了增收的新渠道,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泾源县2016年被评为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以来,持续巩固深化创建成果,聚焦产业发展,坚持产业振兴,不断夯实群众生活物质基础。同时,依托企业和各事业单位,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浸润,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
在宁夏泾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幅惟妙惟肖的麦秆画吸引了记者视线。“我们从各乡镇村民手里回收麦秆,经过浸泡、压平、裁形、烙铁烙色等工序后,制作成画装裱展销。”宁夏泾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永红说,制成的麦秆画不仅有麦秆的自然光泽,还有更为鲜明的层次感和质感,借助公司线上直播平台和线下销售渠道销售,让麦秆变废为宝。“今年,我们还将在泾河源镇冶家村对村民开展麦秆画制作系统培训,让更多村民参与麦秆画制作中,学习手艺,增加收入。”杨永红说。
除了麦秆画,公司还开发了纸织画、刺绣拖鞋、剪纸等20多款旅游产品和10多款地方民俗产品,招募兼职演员成立演艺团,在各乡镇进行公益性文艺汇演。“我们排练秦腔、民族小调、单口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一年能举办40多场活动。”杨永红说,在“七一”“八一”等特定节日节点,公司还以送戏下乡、书画下乡、文艺下乡等方式把党的政策送进千家万户。
为了丰富全县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泾源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文化“七进”作为主阵地、主渠道,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举办秦腔戏曲展演、社火大赛、元宵节猜灯谜等文娱活动,全年文化演出200余场次;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示范户”“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建设文明乡风;通过表彰大会、网络评选、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全县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和事迹,全面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传承优秀文化,编创的踏脚、赶牛等表演项目在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获一等奖8次、二等奖5次,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新形象。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近年来,泾源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融入党的建设、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宣传教育等方方面面,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泾河两岸常开长盛。2023年,泾源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被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在巩固当前民族团结成果的同时,我们将继续依托县乡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主阵地,深化主题宣传教育,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在口袋公园、文化长廊等建设中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符号,多元融合做强农文旅产业,进一步激发各领域创建活力,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泾源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海军说。(见习记者 任悦儿 记者 高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