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是宁夏“啃下”的最后一块脱贫攻坚“硬骨头”。
2020年11月16日,随着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区序列,宁夏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
西吉县将台堡,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承载着无上荣光。
回顾宁夏脱贫攻坚历程,寻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点,找寻新长征路上“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由此带来的巨变。西吉,无疑是一个好样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西吉这一县名在字面上有了民间新解读:西部福地·吉祥如意。那是老百姓打心眼里在感恩共产党。
行进笔记
西吉县,是宁夏“啃下”的最后一块脱贫攻坚“硬骨头”。
2020年11月16日,随着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区序列,宁夏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
西吉县将台堡,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承载着无上荣光。
回顾宁夏脱贫攻坚历程,寻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点,找寻新长征路上“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由此带来的巨变。西吉,无疑是一个好样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西吉这一县名在字面上有了民间新解读:西部福地·吉祥如意。那是老百姓打心眼里在感恩共产党。
大美西吉县城。
“红军寨”中那抹红,历久弥新彰显信仰力量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晴 西吉县将台堡镇毛家沟村
在西吉县采访,我先到的是红色圣地将台堡镇,这里也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的第一站。
将台堡镇,我来过好几回。听说,在离镇子不远的毛家沟村,有座自己还没去过的“红军寨”,搞红色旅游。这回,我决定去那儿看看。
从将台堡镇再出发,沿着刚铺好的沥青路开车,10分钟就到了“红军寨”,见到了返乡创业的谢宏义。
“红军寨”里转一遭,有山有沟有水,杨树、柳树、松树成荫,有些曲径通幽的味道。红色体验项目也不少,有红军小道、红军食堂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
谢宏义如梦初醒,就在老庄子里打造出这座“红军寨”——一处长征精神体验基地。
在这座“红军寨”里,有一位叫马沛娟的女服务员,一看就是本地人。一聊天,发现她还是个文学青年,写过不少诗。她分享了一首《红军寨》,里面写道“还有那一抹红,清晰、难忘、向上”。
读到这里,我又打量起“红军寨”,挂在树间的红灯笼,一盏盏随风摇曳,绿叶中更显红火。
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
红色,不就是西吉县最深的底色吗?
这红色,几十年不褪色,历久弥新,信仰之火熊熊燃烧,支撑后人走好新的长征路,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西吉县做足“红色旅游+”“文章”,推动文旅、农旅、产旅、商旅、企旅“五个融合”,去年一年就迎来了107万人次的游客。
“红军粉”里传手艺,也传承对红军的感念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晴 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
古海银,是王河村的制粉大户,他家加工的“红军粉”已经卖到了新疆。
古海银说,他是第四代“红军粉”传人。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这里,红军战士教会了乡亲们用土豆制作“红军粉”,里面就有古海银的曾祖父。
老辈人做“红军粉”,靠的是木漏勺。现在,古家人用的是机器,一年就能加工五六百吨。
跟着这位第四代“红军粉”传人来到他家的制粉车间,地上码着不少袋子。古海银说,里面装的是土豆淀粉,每天都要用掉140袋,共计有3吨多重。
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西吉马铃薯种植面积有66万亩,2021年总产值11.9亿元,带动7.6万户28.6万群众增收。群众口里的“洋芋”也变得越来越洋气,这里的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年培育原原种8000万粒,满足了县内需求不说,还朝外卖种子。
再说古海银,他手下有三四十名工人,平均每月能挣四五千元。马良成是这里的和面师傅,手艺好,一个月能挣7000多元。他和面时,妻子打下手,一个月下来,两口子能挣万把块钱,还不算加班费。
最近,古海银的老父亲古风玉也坐不住了,老汉又拿出了那把木漏勺,嚷嚷着要“出山”。
今年,古氏父子计划打造一座原始手工作坊,请回像古风玉这样的“大把式”,捡起木漏勺这些老物件,用原封原装的老手艺,制作“红军粉”。
古风玉说,机器做不出那种地道的手工味道,用老手艺做“红军粉”,也是在纪念当年那份恩情。
古海银说,到时候还要搞直播带货,展示整个工艺流程,来推介纯手工“红军粉”,打响红色品牌。
听了这一老一少的打算,我想老手艺又要回来了,却又不一样。这一回,可不光图吃饱穿暖,而是增加了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讲述 总书记来过后,脑袋口袋一起富
讲述人:康鹏飞(西吉县将台堡镇明星村村民、农民作家)
6年前的那个夏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咱将台时,看望了乡亲们。当时,我就在现场,还站在第一排,和总书记握上了手。
乡亲们和总书记在一块的幸福场面,还被拍成了照片,我家就有一张,放大后给裱进了相框。再瞅瞅照片,当时的场景就像过电影,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清楚得很。
那天下着雨,乡亲们都披着雨衣,来迎总书记。总书记走过来时,雨停了。
“总书记好!”乡亲们激动得很,抢着向总书记打招呼,一声接着一声,场面热烈得很。总书记笑着和乡亲们挨个握手,还拉起了话,亲民得很。
从小,我就知道家乡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很有历史意义。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将台,让大家“走好新的长征路”。
在这片红得耀眼的土地上,将台人骨子里就跟党亲,几辈人都没变。
这些年来,大伙儿一直记着总书记的嘱托,走好我们这代人新的长征路。
就说我家吧,在村里种了30亩地,前两年还在镇上开了家商店。农闲了,我就在附近打打工。今年,我打了一个多月工,帮人栽树、点玉米,想办法多挣钱。
这几年,我家盖了新房,买了小车。到了2019年,政府给村里通上了自来水,给乡亲们办了件大实事。乡亲们拧开龙头就有水,还干净得很,再也不用为吃水遭难了。
说起过去的吃水事儿,故事可就多喽!
那会儿,吃水只能靠自己,要自己掏钱来打井,有的是一家一口,有的是几家一口。我家就挖了眼30米的深井,因为天气旱,一天只能打上几桶水,有时就直接见了底。没办法,家里人只能挑起扁担,走500米山路,下沟打泉水,单趟就要走半个多钟头,累得很。
咱们西吉是国内有名的“文学之乡”,文学爱好者很多,我就是个农民作家。早些年,我搞小说创作,作品还拿过全国的文学奖。眼下,俺干着宁夏作协理事,还当着固原市文联兼职副主席。
2016年,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除了继续关注文学,上面还有西吉新闻、西吉旅游等信息。眼下,这个公众号有9万多粉丝,在当地很有影响力。
不管自个儿走得有多远,作为将台人的那份红色初心始终没有变。总书记说的那条“新的长征路”,我会走得更好。(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采访整理)
外行养牛两年成“大牛”
讲述人:韩虎刚(西吉县将台堡镇韩塬村养牛大户)
养牛的行当,我才干了两年多,就养到了280多头,有育肥肉牛也有基础母牛,还种了1800亩青贮玉米。论规模,全镇都数一数二。
养这么多牛,我没请一个外人,只有四五个家里人在干,却也不咋累。为啥?就是因为实现了养殖全程机械化。配料、投料、清粪等各个环节,都是人开着机器在干。
发展得这么顺风顺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我刚盖完21亩地的养殖场,政府就补助了10万元;今年一次就贷了200万元,额度大不说,贷款周期还长,有3年……
眼下,这座养殖场都满负荷了。我正搞扩建,再增加8000多平方米圈舍,为扩群做准备,就是算准了养牛能赚钱。
拿一头成年肉牛来算账:一天喂23.5元饲料,一天能长46元的肉,产出是投入的两倍。到今年秋天,我种的青贮玉米就下来了,再也不用买了,饲料成本就更低了,养牛就更有赚头了。
跟我一样,不少人都瞅上了这个行当。就说我们韩塬村吧,很多乡亲在养牛,每户普遍都在10到20头的规模,养的还是西门塔尔肉牛,品种好得很。很多养殖户还想方设法在扩群。
党代会要开了,我想说句掏心窝话:希望党和政府能继续大力支持肉牛产业,我们养殖户再铆劲儿干,产业“大牛”还会越来越多。(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采访整理)
对话 说说我的“新长征路”
今年第一季度,西吉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成绩单”——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6亿元,同比增长28.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8.1%,在宁夏22个县(区)排名第一;
……
这是西吉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富民强县步伐,为西吉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结果。
上下同欲者胜。走好新的长征路,每一个西吉人都了不起。
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记者:作为将台堡镇发展的见证人,你怎么看这里的发展变化?
将台堡镇党委书记马永虎:总书记来视察时,我刚到将台上任,一直干到现在,快6年了。这期间,将台乡成了将台堡镇,我也经历了乡长、镇长、党委书记的身份转换。
撤乡设镇,给将台带来了不少发展机遇。比方说,美丽小城镇建设,让主干道路从两条变成了9条,拉开镇区框架后,又新建了农贸城、商贸广场、蔬菜市场,还开发了好几个小区,让这里直接变了个模样。
这些年,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肉牛从6000头发展到1.5万头,还实现了从黄牛到西门塔尔牛的更新换代……
将台堡能发展得这么快,除了我们干部群众努力,也离不开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的大力支持。镇上的新建主干道路,被命名为长征路、会师路等,都是些“红彤彤”的名字,表达的就是感恩,也是在提醒后人要走好新的长征路。
记者:在村中心,能有这座美气的公园,一定很聚人气吧?
西吉县马莲乡张堡塬村村委会副主任单贵军:可不是。特别是到了晚饭点,人们都爱来这里转转:散步、打篮球、跳广场舞……热闹得很。去年冬天,这里还举办了一场篮球赛,吸引了周边几个乡的群众,打了整整一个星期。
我也不遮丑,过去这里是座垃圾场,脏乱差,味冲,不少乡亲都捏着鼻子绕道走,压根就没啥人气。
实现小康后,乡亲们更在意生活品质了,这座垃圾场就更煞风景了。去年,咱们乡上整合资金,在这里建了一座占地6亩的中心公园,有凉亭、篮球场,配上了健身器材,种上了20多个品种的花木,让这里彻底变了模样。
建这座公园,乡亲们都积极得很,出工不说,还纷纷支招:让20多眼废旧磨盘上了矮墙,上面标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农耕文化,又弘扬了正能量。
记者:你是大学毕业生,却回农村种菜,不是大材小用吗?
水发浩海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季宁宁:我就是西吉人,大学毕业后,就到将台堡镇这家企业上班,现在都3年了,和企业同龄。
有人不了解,说我在这里上班屈才。其实,我做的是现代农业,常常感到知识不够用,都有本领恐慌了,要边干边学才成。就说这座智慧温室吧,单体面积有60亩。里面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都是恒定的,可自动调节。种的西红柿,种子是从荷兰进口的,在山东育的苗,一年能挂11个月的果。
总书记说:“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来,咱西吉人正全力贯彻落实这一殷殷嘱托,我服务的企业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在这儿,我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还有“五险一金”,在县里来说很不错。公司临时用工200人左右,到旺季时还要翻一番。他们都是附近的老乡,干些采摘、搬运的农活,一天能赚个百八十元钱,挣钱顾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