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吉县王民乡政府而西,山道、村居、庄稼,来到采访点叫小湾村。这里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新修的道路直通山脊上。山阔地远,绿意丛簇,田畴交错,水泊明净,别有一番洞天,让人眼前敞亮亮的,真是不虚此行。
站在宽阔的山脊上眺望,“帽子”、“裙子”和“靴子”,其实远不至此。依记者观察,这里山阔水长、天蓝地绿,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地理独特、地势雄峻,是可以打造成集山野休闲、旱作观光农业、宁静乡村体验和户外康疗运动的旅游点的。可惜,它身在“深闺”无人知。眼下,王民乡在这里正建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带我去采访的乡领导介绍说,这样的示范点建设在其他村同时展开,如小岔、杨湾、二岔马、周康、学杨和王民等,都各有禀赋,各具特色。小湾的这番“洞天”,就是它的特色。抓取特色创设亮点,无疑是发展意识和能力提升的表现。
“帽子”是指山顶上的绿化植被。村支书王红武说,小湾经过20来年不间断地植树种草、退耕恢复,山上都是树。这是不用说的,放眼就知道了。走进林地,绿荫草甸、山花丛簇,青杏毛桃、野鸡游走。绿地的空缝补植了云杉、马尾松。这几年的绿化标准显著提高,突破了以往生态建设的经济目标和周期较短的问题,说明干部群众已经开始将山顶真正交给了自然交付了生态,不再盘算着有一天把这顶“帽子”摘下来。展望这辽遥浑厚的绿色山峦,你很难想到这里曾经的童山濯濯和贫瘠荒凉。
山腰的“裙子”,更美丽更壮观。宽阔的山腰间,一层层的梯田,一垄垄的覆膜,就像天成的巨幅画卷。村郭绿树掩映,道路田边穿过。浑厚、祥和、清新、宁静。王红武说,南坡梯田种植的是高山冷凉蔬菜,有辣椒、南瓜等,北坡是大豆玉米等复合种植区。去冬今春,乡上筹措了一些资金,发动群众,利用公办民助办法,整修梯田、道路,敷设水管,配套节灌设施,从山谷水库引水上山,发展节水滴灌农业。记者看到,梯田、道路及配套设施齐整,覆膜种植和滴灌引水工作已经结束,许多地块已经泛出绿色。今年是第一季种植,虽然效益还待秋后,但干部群众对此信心很大。几位妇女在覆膜的蔬菜地小心地为幼苗破膜。地膜下的甘蓝苗,只有两个叶瓣。一位妇女用细土轻轻地培扶。太阳下,地膜反射出有些刺眼的光,蒸腾出许多水滴,膜下是一根根的节水滴管。节水滴灌是个细活,记者问她:“以前种蔬菜用过覆膜滴灌方法吗?”“没有。”“会吗?”“会,培训过呢。”她嘻嘻地笑着,以前菜籽一撒就成了,现在要像抓娃娃那么操心,这话引得一阵笑声。
“靴子”是指沟谷间修筑的小水库。滥泥河流域,素有“七沟八岔,七十二水头”一说。这里山高沟深,溪泉遍布,暴洪多发,过去群众就有汲水浇灌种植小畦田的传统。小湾村的南北两面都是雨洪深沟大谷,建有李马河水库,像一面镜子,波光粼粼,十分惹眼。乡、村两级正是利用这里的水和宽阔的山腰梯田来作“裙子”文章,打造现代农业高标准梯田——小湾节水滴灌示范点,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
小湾村这番洞天,从山顶到山腰到谷底,从“帽子”到“裙子”到“靴子”。不仅让我们眼前敞亮,也让我们琢磨思考。小湾村发展经济的思路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特色抓得准,区划发展得清。看来,一个小村子的发展也是要厘清各个区域的职能,搞清弄明地理情况和发展潜能。不能随大流,一说保证基本农田就犯垦荒毁山的毛病。比如要严格定位好,哪里是生态功能区、哪里是农业生产区、哪里是生活聚居区、哪里是畜禽养殖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采访中,乡领导特意带我们参观了小湾村正在建设的肉牛出户入园养殖基地。基地建在一处背风向阳、相对平坦、道路方便的山腰洼地上。眼下,这里供水已通上,棚圈也建好了,出户入园正在进行中。(记者:马天堂 余亚丽 毛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