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庭是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线,三营法庭作为原州区人民法院受案量最高的基层法庭,年受案量达到1400余件,为推动案件审判提质增效,原州区人民法院三营法庭把聚焦诉源治理作为全庭工作重中之重,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交出更为完美的答卷。
让诉前调解跑出“加速度”
“我交的案子啥时候能处理完呢?”近日,三营法庭受理了11起买卖合同纠纷系列案件,原告系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1个被告系该村村民,起诉缘由系众被告拖欠原告肥料、种子欠款长期未还。
三营法庭法官看到诉状后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众被告,问询欠款是否属实、未还原因以及面临困难等。由于被告均系55岁以上农民,对法院诉前调解知之甚少。因此,法官考虑实际因素,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与原告沟通,将11个村民均叫到村委会,进行现场调解。
原告本意要求众被告一个月之内还款,法官考虑到农民们刚收玉米,若施压硬卖玉米还债,难免会出现低价贱卖的现象,于是,法官与原告协商沟通,进行释法、明理、说情,最后达成了两个月之内偿还欠款的协议。
最终,成功实现了1案撤诉,9案申请司法确认的效果,该系列案件从拿到法官手里到促成诉前调解协议达成,大部分案件仅用时7天便得到解决。
诉前调解散发出“高温度”
“房子出现大缝子,我们老两口都没地方住了,这个公司到现在还不赔钱么!”三营镇村民田某与杨某因某公司在其所建房屋北侧铺设自来水管道并修筑一口水井,后因水管道破裂导致其房屋出现裂缝,已实际存在住房安全隐患,该纠纷已经搁置长达两年之久,曾经村委会、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多次调解均无果,遂田某与杨某作为原告将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恢复原状或承担10万元损失赔偿。
原告杨某妻子田某身患残疾,二人靠耕种少许玉米维持生计,家中十分困难,苦于无钱维修房屋,现在该房屋仍被搁置。三营法庭法官仔细了解到原告的实际情况后,立即本着尽快与被告达成调解并拿到赔偿款的意愿,以最快速度拿到钱修缮房屋的目的,将原、被告均叫至法庭当面协商处理,通过两小时的劝说与磨合,在“讨价还价”中最终达成23500元的损失赔偿协议,且该笔款项20天内由被告一次性履行到位。
在另外一起案件中,原告系杨某,被告系某公司,起诉缘由与上起案件类似,原告诉请被告承担损失1.8万元。由于原告丈夫目前生病住院,急需这笔赔偿款,开庭判决太慢等不了,且自己也联系不上被告。三营法庭法官立马联系被告进行现场调解,最终双方达成6000元的损害赔偿协议。
让诉前调解走向“新深度”
“你说的这个诉前调解到底是不是判决?”基层群众对于诉源治理了解少,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是诉前调解,甚至认为诉前调解就是判决,或对诉前调解不信任,认为调解文书不具有与判决文书同样的法律效力,因此,诉前调解工作在实际推进中尚存在堵点和难点。
近日,三营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被告杜某雇佣原告刘某挖油松,双方协商劳务费3元/棵,经结算原告总共挖了1421棵树,劳务费共计4263元。原告多次催要,但被告一直推诿未付。法官在征询当事人诉前调解意见时,由于双方对诉前调解缺乏了解,持怀疑与犹豫态度,被告甚至担心做诉前调解手续会留下“黑案底”,影响孩子将来升学就业,于是法官耐心就诉前调解的好处进行了详细讲解,打消了被告的担忧,最终以被告一次性履行劳务费,原告撤诉结案。
诉源治理任重而道远。三营法庭将持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案结事了人和”为司法价值目标,把诉源治理抓得更紧、更细、更实,推动更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在源头、在诉前,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安全感。(记者:何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