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如棉线的粉丝中,寻找针点大小的麻点;从万千根粉丝中,鉴别有瑕疵的那一根,她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每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货,都是由这些女工生产出来的。”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风光介绍,公司90%的工人是女工,从精选到包装,她们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保证产品质量。
她们,就是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女职工,在现代化生产线上,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杨艳家住隆德县城关镇竹林社区,家中有7口人。2018年,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改善家人生活,她来到食品公司上班,成为现代化流水线上一名操作工。由于食品公司与国内知名火锅店合作,对食材要求特别严格。
“公司效益好了,自己工资一定好。”虽然学历不高,但杨艳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放在同样重要位置去思考,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认真上好每一个班。公司负责人见杨艳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决定让她担任班组长。
“刚开始,胆小、怕得很。尤其大家的性格都不一样,怎么管?”杨艳的心里七上八下、惴惴不安,总是担心工作分配不好,或者话说得不合适,得罪人。“这是一种锻炼,是自我挑战。”车间主任这样给杨艳打气。
一起干活的女职工们,也支持杨艳当班组长,一旦工作中出现啥问题,好方便沟通处理。“有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我就试着去做,采取轮流干的方法,让大家都能挣到高工资。”令杨艳开心的是,她的想法得到大家认同。
“要当好一名班组长,除了管好人还不算,还要精通每个环节工艺,做好产品质量把关人。”从一名普通职工到班组长,从之前不敢大声说话到流利讲话,杨艳用了3年时间,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工人。
“公司采用现代化生产线,活都属于轻体力劳动,凡是18岁至60岁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干。”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风光说,公司招聘的女工大多是40岁以上的家庭妇女,她们原来在家看孩子,现在都成了岗位能手。
37岁的李慧琳和杨艳来自同一个社区,每天清晨起床,给孩子和老人做好饭后,骑自行车10分钟就到了公司,每天干8个小时,一个月稳定收入3000多元,除了一家人开支外,还有结余。
“如果再年轻十几岁,还能多工作一段时间,不过已经很满足了。”54岁的杜云珠家住城关镇星火村,已在公司工作4年,主要从事粉丝精拣工作,月收入和李慧琳一样多,觉得自己不比年轻人差多少。
“由于从事的是食品生产行业,在公司上班一两年,从开始不适应到熟悉工作环境,大家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观念发生改变。”让杨艳欣喜的是,妇女们的精气神更足了,精神面貌也有了脱胎换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