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西吉冷凉蔬菜大面积上市,芹菜、辣椒等优质成品蔬菜销往全国20个省(市)60多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产环境赋予了西吉冷凉蔬菜绿色、健康、优越的品质,但蔬菜长势好、产量高,关键还得“喝饱水”。
低水高用育产业
李马河水库位于西吉县王民乡王民村与小湾村之间,坐落山底,水源充足,容量55.8万立方米,用于周边村庄人居用水。山上的陡坡地、扁担田则要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天气,村民只能干着急。水库闲置,地里缺水,村民收入上不去,王民乡政府工作人员也急。
今年3月,王民乡以“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为依托,投资578万元,在王民村实施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新修建44栋拱架结构设施农业拱棚。其中,高山地埂暖棚4栋,高山设施农业拱棚40栋,共占地138亩。这些大棚,不仅依靠地埂的优势,节约了一半的建设成本,还因为距离李马河水库很近,高度落差小,便于配合滴灌设施引水上山。7月,大棚建成并配套滴灌设施后,西吉县诚誉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郭军红全部承包下来,种了黄瓜、彩椒、黑番茄等蔬菜苗。“现在都是智能化管理,可以根据温度自动调节大棚卷帘的升降,还可以精准滴灌水肥,一点也不会浪费。”仅一个多月时间,大棚内就一片绿意盎然,黄瓜也已采摘上市。“棚里结的黄瓜比旱地结得多、个头大。”家住小湾村的马好萍距离王民村设施农业基地不到10公里,自基地开工到蔬菜上市,只要家里不忙,她就来这里干活挣钱。这44栋大棚带动了周边35户村民发展种植业,100多人实现就业。郭军红根据现在的情况算了一笔账,预计一栋暖棚的产值在4万元左右、拱棚在2万元左右。王民乡组织委员马敏说:“今年,王民乡利用李马河水库、二口水库、马也堡骨干坝等水源,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带动发展高山冷凉蔬菜示范区6430亩,实现蓄水上山,高效灌溉。”
跨区借水解旱塬之“渴”
将台堡镇火集村种植蔬菜多年,全村4000多亩基本农田,一半水浇地,一半旱地。水浇地蔬菜产量高,村民收入节节攀升。村上有1200亩旱田集中连片,但周边无塘无坝,唯一的水库也干涸见底。为了发展蔬菜产业,提高村民收入,村委会提出争取“低水高用、引水上山”项目,通过打机井,向同村的川地借水上山。今年大年初六,火集村党支部书记火彦红和村监事会主任火百旺等人一边跑项目筹资金,一边带着村民探地、打机井、挖管道、埋管子……然而,过程并不顺利。第一眼井打到70米时跑水了,第二眼是干井。火彦红等人蹲守项目一线,第三眼井终于出水了,接着第四眼、第五眼、第六眼机井顺利完工,其中两眼机井在距离基地千米之外。当源源不断的水从机井涌出,缓缓流入田地,不仅滋润了菜苗,也抚慰了村民们焦躁不安的心情。“这些地以前流转一亩只有三五十元,谁能想到现在还能种第二茬蔬菜,收入是以前的几十倍。”去年,村民火铁龙种植3亩玉米仅收入1000多元,今年改种芹菜后,挣了2万多元,复种的白菜籽已经播种,10月上市后还将增加一笔收入,他还计划在地里种春麦。今年村里的1200亩旱地,村集体合作社统一规划、连片经营,村民按照标准自主种植。518亩春小麦复种大白菜、甘蓝,400亩四季豆复种白菜,217亩早芹菜复种白菜,剩下的地种辣椒。“一亩春小麦产量600公斤,复种大白菜,亩均收入8000元,除去人工、化肥等开支,净赚5000元以上。”村会计火刚龙掰着手指头算着账,打趣说,“我们现在粮仓满了,就等着钱袋子鼓起来了。”
兴水利增效益
2021年,西吉县总降雨量358.7毫米;2022年,西吉县总降雨量301毫米。等天降雨,不利于蔬菜生长;地在高处,水在低处,蔬菜“喝不上水”。为了解决山区群众发展种植的难题,近年来,西吉县通过实施“低水高用、引水上山”工程,持续推广经验做法,因地制宜,实行错峰浇灌,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水库、塘、坝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仅如此,水库之间还管道相连,水源灵活调度,西吉筹资对29个水库和骨干坝内380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配套建设取水浮筒泵站和滤水井,在灌溉范围内建设了35个高位蓄水池和田间供水管道。经过水泵扬水,实现了“低水高用、引水上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29万亩。
除了用好用活本地水资源,西吉县还借助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工程西吉供水工程,从何家沟水库引水,通过2级加压泵站、240米高扬程、65公里压力管道,将黄河水送至西吉县,预计年输水1165万立方米,可置换地下水447万立方米。建成后,西吉县将接入全区骨干水网体系,和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并行运行,与葫芦河灌区水库联蓄联调,水网体系日渐完善。
以水兴业、靠水致富,西吉县利用闲置水资源、借水解“渴”、打通水网,将低产出的山地变成高产能、高效益、高收入的水浇地,目前,全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配套水利设施建设高山蔬菜种植示范基地4.29万亩。西吉冷凉蔬菜正在告别“靠天吃水”的困境。(记者:马茂荣 蔡雪莉 李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