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恰逢彭阳县新集乡集日。暖阳下,人们从四面八方向集市聚集,选购商品,洽谈生意。乡下赶大集,要数牛羊市场最为热闹,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入冬以来,随着肉牛走俏,集日肉牛交易500多头。”新集乡党委书记马文龙说。补栏母牛、出售牛犊、外销肉牛,源源不断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新集乡地处甘宁交界处,河流遍布、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拥有肉牛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这几年,当地群众借助当地政府产业扶持惠民政策,全力种草养牛。
如今,新集乡种植优质玉米10万亩,饲养牛5万头,全年交易肉牛5.4万头,不仅盘活本乡20个村产业,还为古城、红河等周边乡镇搭建了活畜交易平台。
“每天向广州销售肉牛100头。”新集村党支部书记马玉林说,村里依托“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打造的肉牛养殖示范村,闻名十里八乡。村民李金虎通过网上自学、参加培训班,从“门外汉”到熟练掌握饲草配置、疾病预防等养牛技术,年饲养肉牛100多头。
“全村2000多人,肉牛饲养量超过2万头,人均10头。种植玉米6500亩,年流动资金8000万元。”马玉林说,肉牛产业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70%以上。
如果说新集村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在情理之中,那么位于大山深处的太寺村,把肉牛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却有些出乎意料。
太寺村是宁夏最后一个通电村。这些年,太寺村牵住“牛鼻子”,全力以赴发展肉牛产业,玉米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00亩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亩,肉牛存栏量从2016年的200头增加到现在2100头。
“现在户户通了动力电,用上大马力铡草机,家家种草养牛。”太寺村村主任马克军说,村里近年来的变化,用翻天覆地形容不为过。70岁的养殖大户马正刚参与并见证了太寺村的蜕变历程。他采用科学喂养技术,年育肥出栏肉牛240头,纯收入70万元。
在新集乡,像马正刚、李金虎这样的养殖大户比比皆是。通过养殖大户带动,新集乡肉牛养殖户近6000户,占常住户数的97%以上。
新集乡肉牛产业蓬勃发展,是彭阳县发展壮大肉牛产业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彭阳县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立“优质 高端”产品路线,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全力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肉牛产业薄弱村,推行‘5350’养殖模式,按照每户养殖肉牛5头,其中基础母牛3头,青贮饲草50立方米,户均年实现销售收入3万元以上,整村推进;对肉牛产业先行村,采用‘2652’养殖模式,按照全村存栏肉牛200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60%以上,其中50头以上大户存栏肉牛占全村20%以上,户均年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以上,进行打造。”彭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生勤介绍。
“养殖肉牛50头以上,补贴8万元;贮存草料500吨,每吨补贴23元;修建积粪场,每平方米补贴80元;见犊补母,每头补贴1000元。政府出台的产业发展政策,激发了农民养殖积极性,推动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马文龙说。
对标自治区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彭阳县全力推进30万头肉牛产业集群创建,乡村振兴“畜”势勃发。目前全县肉牛饲养量24万头,年出栏肉牛8万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