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天朗气清,阳光明媚。这一天是原州区三营镇安和村的牛“出户入园”的日子。
村部前的小广场里,一大早就挤满了等待抓阄的村民,他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拉着家常,高兴又紧张地等待着。终于,村支书马金耀发话了:“大家伙都注意啊,抓阄马上开始了!叫到谁的名字,谁就上来,大家排好队,保持距离。”
“海洋,海洋在不在?上来抓阄。”
抓阄的箱子,是用一个废旧的包装盒做的,中间有一个比拳头大一点的孔。村民海洋走出人群,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伸出手随便摸了一个。
“你家的牛棚是6—9号,记好了,来签字确认。”
“登记完了是不是就可以回家拉牛进园区了?”在得到工作人员的应允后,海洋骑着电动车高兴地向家驶去。
37岁的海洋曾在北京一家鸡肉厂打工,除去生活花销,一年也就挣个万把块钱。2014年,移民搬迁到安和村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让他的想法随之多了起来,开始尝试着养牛。几年下来,勤劳能干的海洋靠养牛挣下了一份家底,现在牛存栏10头,个个膘肥体健,年收入超过3万元。
差不多半个小时,在邻居的帮助下,海洋拉着家里的10头牛第一个到了园区,经过防疫处理后,安排牛住进了“新家”。“这里都是现代化的养殖棚,牛吃的青贮草料也都腌制好了,价钱便宜、喂着还放心,把牛放在这儿心里很踏实。等把牛都安顿好了,我打算再把家里废弃的牛棚改成库房,既能放杂物还能停车。”海洋一边拴牛一边盘算着。
安和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504户人全部是2013年从三营镇唐湾、海淌、西台、代堡4个偏远山村搬迁来的。这几年,在产业惠农政策支持下,安和村发挥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劳动力多的优势,发展壮大劳务、养殖产业和商贸服务,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800元。
今年,安和村和相邻的金轮村争取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在村外建成了占地面积上百亩的集中养殖区,规划建设了标准化牛棚6栋、青贮池4座,采取“出户入园”养殖模式,规模化、标准化饲养肉牛2000头。“把牛全部集中到园区规范化养殖成本低、效益高,方便管理。目前是养殖大户自己养,后续我们计划鼓励村民用牛或现金入股村集体经济参与分红,不断壮大发展后续产业。”马金耀说。
得知今天村里的牛就要“出户入园”了,D区组长马风其从早上开始就跟着跑前跑后,一会儿帮这家拉牛,一会儿又帮另一户叫车……忙得不亦乐乎。“以前我家牛拴在屋子旁边的牛棚里,味道大,屋子里都能闻到牛粪味。平时要喂牛,想出去打工挣钱都脱不开身,现在好了,牛有了这个‘新家’,这些都不是问题了。”马风其笑着说。
村里的牛安顿好了,剩余劳动力怎么解决?安和村有办法。今年村里引进福建泉州榕沣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牛场对面建起了9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计划设立3条生产线,稳定解决80余人就业。11月4日,车间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开始投入运行,海洋的妻子马琴就是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在扶贫车间务工,保底收入每月1800元,其余收入按计件算,干得多自然就拿得多,现在我也是家门口的上班族了。”马琴一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边说。
道路阡陌交错,青瓦白墙下,门前树木繁茂,院里鸡鸭成群,屋内亮堂干净,安和村移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今年围绕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三营镇重点打造安和村,后续计划在团结、金轮、广和和安和四个移民安置村,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巩固移民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三营镇镇长马俊仁介绍道。(记者 柳 睿 闫 蓓 刘 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