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六盘大地天高云淡,红叶似火,草木葳蕤,山明水秀。打开宁夏隆德县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家居绿水青山里,人在金山银山中”“三面环水,四面环山,水在山中,城在水中,尽显钟灵毓秀之气”,这是隆德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由衷赞美。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地处土石山区向黄土丘陵区过渡带,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据1988年《隆德县水利史志》记载,198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850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3%。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面对“十年九旱”,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严酷现实,隆德县历届县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坚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兴修基本农田、造林种草、生态修复、沟道坝系治理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水土保持路子。
治水先治山,青山生绿水。40多年来,勤劳朴实的隆德人民以战天斗地的“愚公移山”精神,从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狠抓梯田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搞基本农田建设不松劲,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气壮山河改变贫困面貌的进行曲。如今,行走在隆德的山川梁峁,梯田从山脚盘绕着直至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祥云缭绕,气势恢宏。春季节水农业如银带,夏天青贮玉米似绿波,金秋稻穗沉甸若金塔,隆冬雪兆丰年像白玉。
“坚持治理,久久为功。隆德县紧盯充分利用三水,大力建设三田,实现秀美山川的目标,坚持将梯田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梁茆乔灌戴帽,山坡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道库坝林带穿靴”的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隆德县水利局副局长张慧敏坦言,经过多年梯田化建设,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
据统计,40年来隆德县共兴修水平梯田50万亩,201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9.30万吨,分别是1980年粮食总产量的2.01倍,人均的2.92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83年前的22%提高到2019年的76%,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沙不入河”的目标,先后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谱写了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隆德新篇章。
近年来,隆德县探索水土治理“五个结合”,即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与产业开发培育相结合、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与政府推动和市场参与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兴农相结合,形成了集防洪、灌溉、人畜饮水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和布局合理、流域相连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显著促进了群众发展致富增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李太平等4条小流域还被水利部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嫁到清泉村50多年了,从没现在这样让人感到清爽干净。我家后院的这条小河去年整治后,环境一下子不一样了。”今年70多岁的梁菊莲老人说到的这条小河正是源于隆德县结合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而治理的小流域。
“山水田林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小流域治理、发展理念不仅明显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还为隆德县的草畜、冷凉蔬菜、中药材、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提供了用水保障。通过修建淤地坝、扬水站和配套低压节灌系统,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21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6.5万亩,种植冷凉蔬菜5万亩,中药材3万亩,预计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5.7亿元。
渝河作为隆德的“母亲河”,滋养了沿岸数万人民,可谁能想到,七八年前的渝河沿岸散布淀粉加工厂、屠宰厂、采砂厂等污染企业,垃圾堆积,污水直排入河,夏季臭味弥漫、蚊蝇飞舞,严重影响了渝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2015年还因跨界水污染问题被列为国务院重点督办环保问题。
自2015年至2017年,隆德县用三年时间下大力气实施渝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截污”与“治污”相结合,“河道疏浚”与“水源净化”相结合,“生态修复”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治水”与“用水”相结合,2017年渝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2018年以来,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管理保护成效明显,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2019年,渝河又被列入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名单,成为宁夏唯一入选的河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沿着河道两边行走,只见岸上绿树繁花,水面烟波浩渺,美丽的渝河,展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多元之美,系统之美。渝河不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更见证了隆德县委和政府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