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市区警民路自行车维修的门店外,正在给自行车补胎的周九红听见招呼,赶紧放下手里活儿,麻利地从房里拿出凳子让来人坐下。“叔,今天又给我拿来衣服和鞋了,你看我今天穿的这一身还是你前段时间送的。”周九红满脸喜悦地试着鞋。
来人是76岁的魏礼,是一名退休老干部,他和周九红认识已经20年了,两人相识也是因为维修自行车,周九红为人诚实、厚道,魏礼很认可他。“这个人家里也比较困难,我家里的旧衣服、鞋子、包包等,只要他能用上的东西,我都愿意送给他。”魏礼满口称赞的周九红今年53岁,当自行车维修工已经25年了。
周九红是泾源县六盘山镇大庄村人,没有上过学的他,早早走出家门挣钱贴补家用。他曾在水泥厂包装过水泥,后来又在工地上当过小工。即便白天吃不饱,晚上只能睡在竹架板上,周九红也别无选择,没有文化的他只能靠干体力活挣钱。
1995年,身为人父的周九红经人介绍来到固原在油库看大门。和以前相比这里的活儿轻松多了,可每月200元的工资远远不够贴补家用,周九红就利用门前空地,摆上简单的工具,开始修自行车。“当时装工具的箱子是父亲熬了几个晚上给我做的。”提起往事,周九红感慨地说:“当时补一个车胎挣0.7元,每天下来能挣5元左右,已经很满足了。”
1996年10月,油库因管理不善,资金亏损,公司破产,周九红也失业了。“已经来到固原,就不能再回去。”执着的周九红背上工具箱,在街上摆摊修车补胎,第二天就挣了18元,尽管手被冻得通红,可他还是坚持每天出摊,40天过去了,挣了600元。周九红用劳动换来了喜悦,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那个出行工具主要靠“上海永久”“天津飞鸽”等的年代,自行车被列入结婚“三大件”之一,谁要是拥有一辆自行车,甭提有多神气了。周九红凭借憨厚老实的性格和精湛的维修技艺,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可和信赖,大家找他修理自行车也成了习惯。“顾客让我修前轮,我如果看到其他部位有毛病,就一起修了,也不多要钱。”周九红说,找他修过车的人都会成为他的回头客,还会介绍亲戚朋友来修,他的活儿也越来越多,收入一天比一天好。
1998年,周九红在市区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店面,附带卖起了自行车配件。两年后,他用积攒的两万元买了一处半亩大的院子,筹钱盖了新房,终于在固原有了家。
“因为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些年生意不如以前,但两个孩子已经成人,我的负担也轻了。”周九红说。如今,城市大了,马路宽了,交通工具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周九红这里排队修理自行车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为了养家糊口,在坚持老本行的基础上,周九红开始兼顾多项业务,增加了配钥匙、修电动车、换电瓶等。
手艺人,往往意味着重复单调,缓慢与固执。老行当,往往意味着旧败衰老,消失或成为历史,但有一种力量叫作坚持。26年来,周九红已记不清自己修了多少辆车,换了多少个零件,看着手上的老茧,周九红笑着说:“修车这门手艺增加了我的收入,改变了家人的生活条件,是我一辈子要去爱的行业。即便生意不如以前,但老手艺不能丢,每天修修补补,不仅生活更加充实,也能为需要的人服务,我很满足。”(记者:马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