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隆德,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美不胜收。
在位于凤岭乡于河村的隆德县魏氏砖雕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卜文俊正在工作室里全神贯注地起刀雕刻。卜文俊是魏氏砖雕第四代传承人,这位坚守匠心的砖雕手艺人,与“砖”结缘已经40余年,今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
卜文俊在工作室里全神贯注地雕刻
卜文俊的砖雕技艺传承自他的岳父——魏氏砖雕第三代传承人魏世祥。从岳父那里接过传承的重担,卜文俊深知肩上的责任。“传承不仅是将这门手艺传下去,更是让更多人了解砖雕,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雕刻技艺。”卜文俊说。砖雕作为一项建筑雕刻技艺起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魏氏砖雕是在吸纳众家之长、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由晚清砖雕匠人魏孝祖创立,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过五代人传承。
魏氏砖雕作品
魏氏砖雕雕工精湛、作品古朴大方,以“龙纹脊兽”“五鬃脊兽”“狮子滚绣球”“双龙纹”等寓意吉祥、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技艺创作手法分为软雕和硬雕两种。魏氏砖雕制作工序繁多,从选土、配料、酿泥,到捏制、雕刻,再到建窑、烧制等都有讲究,一件砖雕作品的诞生要经历7道工序、20多个步骤。“硬雕是最难的环节,需在精选烧好的青砖上用刻刀雕成各种图案,先烧制后塑型,浮雕与透雕需要更加小心,动物的胡须,花草的花瓣、根茎,用劲稍大就会雕坏,一个大的图案往往由几块甚至几十块青砖拼接在一起……”只要谈起砖雕技艺,卜文俊就会侃侃而谈。
魏氏砖雕作品
随着时代变迁,2011年,卜文俊成立了隆德县魏氏砖雕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创新传统工艺,采用先进设备,开设培训班,建起了集陈列展示、研究保护、研学体验、设计开发、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和非遗扶贫车间。改变手工制作的单一生产方式,通过扶贫车间带动于河村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两万余元,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我在这里工作了六七年,公司离家很近,既能顾家,又能抽空干农活,每个月还能有几千元的工资收入。”于河村村民齐利红说。
魏氏砖雕作品
近年来,卜文俊优化产业布局,基地年接待考察、研学和观光人员6万余人。开发研学课程,与厦门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等20家高校签约挂牌研创基地,每年举办百余期研学培训班,接待1.2万余人,有力推动砖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生产工艺从最初的纯手工烧制雕刻,到现在实现翻制量产,产品由最初的砖瓦、脊兽等单一的建筑材料,逐步创新研发出中式茶罐、生肖摆件、手工茶宠、砖雕挂件等8个系列400多种文创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拓展了销售市场,真正做到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卜文俊说,乡村振兴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魏氏砖雕能在于河村产生这么大的带动作用,他感到很欣慰。
为学员讲解雕砖技艺
隆德县魏氏砖雕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打破魏氏砖雕传统家庭传承发展模式,探索公司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各类手工砖雕、合成砖雕、房屋脊兽、青砖瓦等仿古建筑材料,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已实现了砖雕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传承人队伍逐渐壮大。卜文俊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注重非遗与现代化科技的接轨,致力于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砖雕传统工艺向科技创新转变的探索研发。公司生产销售的仿古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景观园林、餐馆茶楼、新农村建设等,还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对砖雕进行创新创作,使其融入生活,在茶文化、篆刻、书法等艺术中体现出创新发展,赋予了砖雕新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一块青砖,一把刻刀,雕的是故事,刻的是文化。如今,魏氏砖雕拓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非遗技艺传承壮大的发展道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砖雕项目于2018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019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2019年10月入选第一批“宁夏优品”。2020年,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薪火相传”宣讲活动中,公司被评为“薪火相传”杰出团队,同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记者:王倩 樊永凤 罗占虎)
魏氏砖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