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晋帝赐书、针灸鼻祖……走进彭阳朝那古城,一位历史名人的标签格外引人注目。他曾出生于此,晚年又回到故土隐居,在古城墙下读过秦汉的经典古籍,也在东海子的湖边感受过秦汉历史的一汪深情,曾种下艾草研习针灸,让中医文化的芬芳流传千年,此人便是皇甫谧。
浪子回头金不换
坐落于彭阳县的朝那古城在历史上是秦汉朝那县治所,也是通往古长安的要塞。几经沧桑,朝那古城已残缺严重,但朝那城址至今轮廓清晰,气势雄伟。
皇甫家族曾是朝那的名门望族,原本家世显赫,他的曾祖父皇甫嵩是东汉太尉,后来家道中落,到他时家中已经一贫如洗。在他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被过继给了叔父,十五岁时同叔父母从朝那搬到了河南新安。按理说叔父母以经商为生,也不落农耕,对于皇甫谧而言,生活条件也是不错的。
然而,皇甫谧却有一身富贵家庭破落子弟的习气。不思上进不求进取,没念几天书就辍学,说的就是他。他跟村里的玩伴一起把荆棘编成盾,折下的树杖削磨成矛,分阵相刺,嬉游戏兵。眼看着到了二十岁,皇甫谧依然无所事事,叔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次皇甫谧把摘得的瓜果进献给叔母,叔母便说:“你今年都二十来岁了,眼中仍然没有学习,心中依然没有正道,这是孝吗?孟母三迁才让孟子成器,读书是为了你自己修身养性,跟我有什么关系?”眼见叔母声泪俱下,皇甫谧被触动内心,终于在二十岁时拾起了书本,痛改前非,发奋读书。
从前乡邻嘲笑皇甫谧游荡无度,现在却都对他刮目相看。村里经常能看到一幅读书耕作图,原来是皇甫谧边耕地边念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皇甫谧博览典籍,通晓百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
功名于他如浮云
彭阳博物馆有一个展厅是专门为皇甫谧设计陈列的。现今,展厅中保存着皇甫谧生活农耕使用过的工具,收录皇甫谧的著作,并专门为他塑像,连博物馆门前的砖石雕刻,都是用皇甫谧手持银针的形象引人深思。看到展柜里的展品,不免会感受到这是一位清贫的文人大家。
皇甫谧三十岁后博古通今,远近闻名,但是,如果要是认为皇甫谧会深入朝堂,伴君左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皇甫谧有个表兄叫梁柳,当上了城阳太守的官职,亲朋好友都劝皇甫谧给梁柳饯行,借机攀附关系,为以后的仕途铺路,皇甫谧却说:“如果我为他专门送别,那是重视他的官职而轻视他本人,这不符合我做人的原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皇甫谧经历了魏、晋的朝局更迭,皇族曾多次派人请他出仕,他坚辞不就。写下家训类作品《玄守论》《释劝论》,述说心志,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随流俗,情愿潜心学问、耕读一生。
刘备三顾茅庐尚且如愿请诸葛亮出山,晋武帝三番五次召皇甫谧入朝却未能成功,对于入仕这件事,皇甫谧始终言行一致,不肯动摇。想来晋武帝也是欣赏皇甫谧这样的人才,所以在皇甫谧上表借书后,晋武帝被皇甫谧潜心学问的精神所感动,知道他清贫,就给他送了一车书。
皇甫谧在晚年时写下《笃终论》,定下葬送之制,破除厚葬恶习,提倡薄葬之风,不树坟、不守墓,丧仪从简。同时立下死誓,嘱咐儿孙不要违背誓言,让他死为“恨鬼”。皇甫谧去世后,其子灵童、方回等遵从父训,都未出仕,立志高远、自甘清贫、力学不辍,已潜移默化成了皇甫子孙的优良家风。
身病心未泯
如今,彭阳县皇甫村种植大量艾草,在艾草生产车间将艾草加工成艾绒,制成泡脚粉、护腰垫等药用产品,用于祛湿逐寒。不仅为皇甫村百姓增加了经济收入,也传承发扬了传统艾灸文化。
在彭阳县中医院,也有不少患者接受扎针熏艾的治疗,除此之外,医生也会按照方子配置泡酒、夏天消暑等功效的中药。中医的魅力盛行于世,这与皇甫谧命运多舛的中年息息相关。
四十二岁时,皇甫谧身患风痹症,病痛的折磨给皇甫谧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一顿又一顿的苦药下肚却也不见效果。皇甫谧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针灸治病。起初,自学医学古籍良方,一针一针地在自己身上试验。慢慢地,反复地尝试后摸索出一定地规律,习览经方,整理医典,写下《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等医书。《针灸甲乙经》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使中国中医针灸走向专科化,如今,传统中医文化依然流行于世,追溯根源,都离不开皇甫谧的研究及推崇。
世人以为皇甫谧只是在医学上小有成就,殊不知,他还是个隐藏的历史学者。楚威王斥重金聘请庄周为官,庄周用一头牛迁入太庙想变为豚的比喻,劝退楚威王,因为这根本不可能。这便是《高士传》。皇甫谧所著述的史书,就是这样生动新颖,也由此补上了《史记》《汉书》的缺漏。
要说皇甫谧一生为人称颂的,除了这流传于世的著作,还有逆境中绝地反击的精神。浪子回头金不换,病痛缠身却也未曾言败。
明朝嘉靖年间,皇甫谧得以从祀景惠殿三皇庙。清白于世,扬名立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