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沈用传统刻刀处理作品细节。
金丝红木工艺摆件。
根雕作品“仙鹤拐杖”。
根雕,这门独特的艺术,讲究“七分天成,三分人工”,要求在保持树根天然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将一块普通的木头变成充满艺术韵味的作品。从锯枝、定型、雕刻、打磨、喷漆到打蜡,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世间本没有朽木,如若有,也只是因为人类还未曾发现它们的美。”每一位从事根雕行业多年的匠人,对根雕除了热爱和专注之外,还有一份虔诚与敬畏。在根雕匠人的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有生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被雕琢的。
2024年2月3日,从市区驾车出发,约莫30分钟就到了泾源县六盘山镇东山坡村。整个村子被包裹在白雪和大雾之中,沿着柏油路前行一段路就到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沈的家中。走进他的根雕工坊,一件件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生动逼真的根雕作品映入眼帘,他巧妙地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辅以细腻的雕刻和打磨,使得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力”。
许沈的根雕技艺是幼时在父亲那里种下的兴趣,长大后开始“生根发芽”。
1983年,许沈出生在东山坡村。从他记事起,父亲坐在院里总是抱着一截树根,从白天刻到天黑。刻刀落在树根上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是许沈进入梦乡的“摇篮曲”。翌日,天空刚泛起了鱼肚白,许沈就兴冲冲跑到院里,着急看父亲把树根“变”成了什么物件,从那时起,他与根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6年,20岁的许沈外出闯荡,误打误撞找到了一份给根雕匠人当小工的工作,这门手艺在他的心里扎了根。“虽然热爱,但是当时只能边干打磨、剥皮的活儿,边学手艺,白天干活、晚上学习,特别辛苦。”许沈回忆起自己学手艺时的艰辛感慨万分,“加上我是半路出家,没有美术、刀功的功底,学起来是难上加难。”跟学的两年多时间,许沈学到了根雕技艺,他对根雕的喜爱和收藏也一发不可收拾。
从最初给根雕匠人打下手,到独立完成数百件作品的大师,他凭借着对根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许沈说,和市面上大量售卖的根雕工艺品不同,他的作品多是手工雕琢,很少使用机械。一直以来,父亲和根雕匠人都教导过他,一定要注重传统技艺。
许沈的作品大多数是生活中的实用物件,凳子、果篮、椅子、茶几……一件件家居用品展现在眼前,充满了生活气息。后来,许沈结合根雕手艺,走上了转型发展的路子,一边做根雕,一边做盆景。“卖豆芽不行,咱卖豆腐;卖豆腐不行,咱卖臭豆腐。”这是许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根雕是一门投资成本大、见效慢的技艺。从挑选、构思到下刀雕刻,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打磨出一件不错的作品。近几年,网络平台销售成为趋势,许沈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展示自己的根雕作品,得到了许多根雕爱好者和网友的认可,逐日增加的销量给了许沈很大的信心。
随着销量增加,许沈带领东山坡村20余户村民参与到原材料采购、打磨、剥皮以及作品展销等多个环节,根据工种的不同,每天给予60元至150元不等的工资。其中,10户农户还用自家的实物入股,不仅能领到工资,还能参与年底分红。在许沈的经营下,他的根雕作品年销售收入超过10万元。
2019年,许沈在泾源县文化旅游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泾源县常青文化旅游研发有限公司。“现在仅凭一门手艺、一个产业占领市场,太困难了。只有集合发展,才更有出路。”其实,许沈并不善言辞,但谈及根雕时,却能妙语连珠。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根雕的热爱和执着,把感悟融入作品当中,每一刀、每一笔,都倾注了情感和心血。
谈及根雕的发扬与传承,许沈希望以精美的根雕作品吸引更多人走近、了解根雕,传承和发扬根雕技艺。“学习根雕,与其说是练技术、练手艺,不如说是练孤独、练心性。”许沈看着手中斑驳的树根说:“小时候看着父亲雕刻,长大跟着根雕匠人雕刻,每一件满意的作品都要经过斟酌和打磨。”这门技艺对传承人的要求很严格,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经过时间的历练和打磨,学艺者既要富有想象力,还要熟练运用工具,做到“人刀合一”,这样才能雕刻出更好的根雕作品,把根雕技艺传承下去。
二十年的苦心钻研,许沈的技艺已经非常纯熟,但他仍然感到自己有些欠缺,时常在网络上学习雕刻的新手法、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许沈说,2024年,他想以泾源的风土人情为题材,继续用根雕展现本土文化的魅力,将自己的作品打造为泾源独特的名片,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根雕艺术的魅力。(记者:王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