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陈普民这个名字,打眼一看,老陈就是个普通人——身材中等、长相憨厚,胸前围着一个油得发亮的皮围裙,映得脸膛更加红润,给人一种踏实感。
老陈是卖肉夹馍的,和老伴余明珠在市区靖朔门附近经营着一个小店。从1990年开店卖馍至今,风风雨雨三十年,小店辗转搬迁了七八次,小陈变成了老陈,但他手中那一口馍没有变:外皮焦香酥软、内馅肉香四溢,一口咬下总能给人大大的满足,也是老主顾们“痴迷”的那一口味道。
切肉、煮肉、卤肉,发面、揉面、烙馍,泡豆、磨豆、煮豆浆……老陈的一天从凌晨4点开始。由于店铺空间小挪转不开,一些工作只能在家里做,一直忙活到天麻亮,老俩口麻利地把半成品装上车,蹬着小三轮赶在7点钟拉到店里,开始一天的营生。除了肉夹馍,店里还卖豆浆、豆腐脑、馄饨、饸饹面等。
老陈是陕西渭南人,1981年参军来到固原,1987年退伍后留在固原,结婚成家。“在部队服役时我是炊事兵,切菜烧火、煎炒烹炸都不在话下。”老陈说,退伍后刚开始给别人打工,后来寻思着自己有做饭这门手艺,何不自己干?一辆三轮车推上街,和妻子卖起了肉夹馍。
“刚开始卖馍那会,固原城还不是现在这个模样,街巷简陋、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一个肉夹馍卖1块5毛钱。”夫妻俩在市区人民街原体育场附近摆摊,一辆三轮车上坐着煤炉子、锅灶、面和肉,风里来雨里去,实诚的用料、喷香的味道吸引了不少顾客。“1990年,手里攒了些钱,我们就租一间店面卖馍。”老陈说,年轻时候的日子艰辛忙碌,这一口小小的馍让自己养家糊口、立业成家。
肉夹馍的做法看似简单,但里面的学问大着呢,若是没有掌握其中的技巧,口味就会差很多。煮肉需要技巧,烙馍也需要技巧。选肉买肉切肉煮肉酱肉,老陈都是亲力亲为。买来新鲜的肉处理干净,切成小块入锅煮,三四分钟后捞出浸入凉水淘洗、控干水分;再入锅酱色、放盐杀油,这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小时;第二天早晨再入锅,加入老汤和秘制调料进行二次卤煮,经过长时间的卤制,各种调料的香味完全融入肉的纤维之中!“这样煮出来的肉才好吃,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嘴油。”老陈笑了,“煮肉要耐心、细心,要肯花功夫。”
烙馍由老伴余明珠完成。三十年来,她做馍一直沿用老方法——纯碱发面、手工擀揉。软硬适中的面团揪成大小合适的剂子,擀成圆饼放进平底锅,烙到两面微黄出锅,再入烤炉烤制一会儿。“这样烙的馍松软酥香有嚼头,夹肉才好吃。”有一段时间,为了图省事,余明珠也用发酵粉发面,可是顾客“不答应”,“他们纷纷提出来,馍不好吃、味道不对。”余明珠说,做吃食,偷不得懒。
肉和馍都做好之后,把冒着热气的馍从中间切开,把剁好的肉夹在馍中间,再浇上一勺卤汁,让人欲罢不能的肉夹馍就做好了,咬一口,混合着碳水、油脂、香料的滋味在口腔内进发,回味无穷,令人欢愉!对于爱吃辣、重口味的顾客,老陈剁肉时还要加上朝天椒。
普通的老陈却经营着不普通的美食,他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在网络上为自己打广告,可是无论店搬到哪儿,老顾客们都能准确地找到店里来。他亲眼看着一些娃儿吃着店里的馍长大,现在又领着自己的娃儿来吃馍,好多顾客成了老友,他们用热情和关注回馈老陈的手艺。对于老陈来说,他要继续做好这口馍,回馈顾客、回馈生活。(记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