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河塬遗址 (资料图片)
姚河塬,是宁南山区六盘山东麓的一片塬地,位于彭阳县新集乡,地处李儿河和小河、大河切割形成的黄土台塬区的东部,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缓降地势。这里除了美景之外还有埋藏千年的历史古迹,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有尘封已久的人文瑰宝。正是在这片神秘塬地上,随着一批批追寻古人足迹的科考队员一次又一次开展的区域系统调查和考古发掘,拂去沉积千年的灰尘,她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让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辉煌过的文明重见天日而闻名天下。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来到姚河塬,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的天蓝,蓝得开阔胸襟;山绿,绿得滋润心肺。这地方有山、有水,有鲜明的四季、有充足的光照、有丰厚的土壤,还有绵延不绝的山脉、动人心弦的梯田……我就这样站在姚河塬上零距离拥抱大自然,感受返璞归真的快乐,远古的风从姚河塬上吹过,犹如喝了一杯冰水,从里到外舒爽、痛快。
2017年5月,在彭阳县新集乡,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大型商周遗址,这是宁夏南部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商周遗址。通过对出土的甲骨文解读,该城址国别为“获国”,是一处史籍未记载的西周诸侯国。第二年,它便入选了“2017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名字叫“姚河塬”。
据介绍,姚河塬遗址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和在此处发现的5种混居人群。姚河塬遗址处于周人最西北的边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区域在《诗经》《史记》等记载中属于商周时期的大原,居住有玁狁、犬戎、鬼戎、义渠戎等“戎人集团”,且经常侵扰西周边地。从武王之前的先周到西周灭亡,居于西北的戎人一直是周王朝的威胁,双方不断发生战争。穆王时西征犬戎,获其五王,迁戎于大原;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宣王时尹吉甫打败犬戎于大原,至幽王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
姚河塬分布着仰韶晚期、齐家、常山下层、商周、战国、秦汉、北魏、隋唐、宋、清等文化遗物,表明该区域是一处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目前,经考古挖掘发现有墓葬、马坑、车马坑、铸铜作坊、制陶作坊、池渠系统、路网、壕沟等遗迹。墓葬区处于遗址的北侧,是一处居葬合一类型的遗址。现已发掘墓葬10座,可分为大、中、小四种,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竖穴土坑中型墓6座,小型墓1座。甲字形墓葬斜坡墓道,其中一座墓道口有殉人。墓室口小底大,深13米,二层台及椁顶板放置被拆卸的车辆,出土青铜车器有轭、衡末饰、轴、軎、毂、伏兔、泡饰等,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等。中型墓葬有棺椁、腰坑殉狗,出土鼎、觯、泡等青铜器,柄形器、鱼、蝉、螳螂等玉器。骨簪、骨梳、骨珠,费昂斯珠、绿松石、玛瑙珠等。小型墓仅有一棺、腰坑殉狗。
马坑3座,均为竖穴土坑,埋马分两层或多层,上层马骨散乱,下层埋马完整。大型马坑2座,埋葬6至12匹马;小型马坑1座,埋葬2匹马。车马坑1座,马匹在最底层,其上放置4辆车,均拆卸放置,车轮置于坑壁下。出土轭、銮铃、炮、軎等铜车马器。较为特殊的是有刀把形马坑,12匹马,吻部均朝向北,刀把处为墓葬。祭祀坑2处,目前发掘1处,呈直筒井状,深8.5米,最底部为一头部着地倒立状的人,系从上部扔下埋入。人之上为两个个体牛骨,骨头有砍砸肢解痕迹,再上有一完整蜷曲的绵羊,蹄骨有绑缚迹象。
所发现墓葬如甲字形墓道东西两侧及墓室西侧有过道连通另外3座墓葬,马坑和墓葬呈刀把形的葬制,目前在西周考古中仅见于该墓地。从出土的陶片、青铜车马器、鼎、觯残件、陶范判断,该遗址从商代晚期延续到西周中期。墓葬均发现牛、羊、马等头骨、肩胛骨殉牲、墓室底部有腰坑殉狗,具有殷遗民的特征。大量陶范的发现证明该遗址有铸铜作坊,遗址级别很高。
早在2017年4月9日至5月8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国内15名专家学者组成调查队,围绕“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项目”课题,对彭阳县红河流域展开过田野调查。
发源于六盘山东侧的彭阳县新集乡窦家山庄的红河全长64公里,向东流经红河镇,于甘肃省泾川县三山堡村流入泾河,属泾河上游支流。红河古称阳晋川水,隋唐时期称洪(横)川河,后演变为今名。红河流域人类活动频繁,是一处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仅在红河上游最北侧支流沿岸,发现1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9处历史时期遗存。其中,两度名列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姚河塬西周遗址就是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的。
史料记载,周王室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管理模式,将土地分封给周王室后裔、功臣、商遗民等,为周天子镇守疆域。因此,姚河塬城址所在的获国,是西周王朝最西北的疆域。姚河塬城址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早期,贯穿整个西周历史。该城址为研究3000年以前的西周早期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西周历史研究的空白,也填补了宁夏地方史研究的空白。同时,将六盘山地区的建制史提前了1000年。
姚河塬遗址考古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委专家给予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级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的“五个最西北”评价。
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马强认为,西周中央政府赋予姚河塬这位诸侯铸造铜器的特权,使得姚河塬人群中有一部分掌握了铸铜技能,成为一家西周王朝管控的“高科技工厂”。
都城阔气,墓葬高级,有权铸铜,践行“分封诸侯、藩屏王室”使命,这位诸侯足见地位显赫。
红河流域是六盘山东麓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人类活动的足迹从未在这片土地上中断过。
在红河两岸保存着大量史前文明遗址,其中上蔡等大量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齐家文化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重要资料,潘家湾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姚河塬遗址更是商周王朝控制这片土地的佐证。
而与姚河塬西周遗址部分相交错的小河湾战国秦汉遗址,展示了红河流域大量历史信息。
2009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姚河塬东部的小河湾遗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房址、墓葬等60余处遗迹,出土了陶器、铁器、青铜器、骨器、钱币、贝壳等数百件珍贵文物,遗址被初步确定为战国中晚期至宋代,但主体文化时代是在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80万平方米,具有城池。
有专家认为,小河湾遗址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城址,是古代王国制向郡县制转变的典型,与西戎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先秦至西汉中期的乌氏戎王城和乌氏县城。
十六国与北朝时期,鲜卑、东胡、羌、匈奴等少数民族入住红河流域,建立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机构,其中先后设立了长城郡、黄石县、平凉县、百泉县,从而使红河上游姚河塬地区崛起金熙、田弘两大家族,与彭阳县茹河上游的皇甫谧家族一起,名震六盘山区。
十六国时前秦皇帝苻坚在红河川誓师西征前凉时,把出师地阳晋川改名为平凉,设立平凉郡,任命休屠族酋长金熙为第一任平凉太守,所辖范围大致为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宁夏彭阳县和甘肃庆阳市镇原县一带。
田弘,西魏大统年间为原州都督,北周建德元年拜大司空,在《北史》《周书》有传。其墓志铭说,田弘作战时非常勇猛,身上被射了100多箭,马被刺伤10处,依然还能坚持战斗。据《北周田弘墓》考证,田弘右侧肱骨头上,有一直径约6毫米和深约20毫米的小型穿洞,可能是某种细的尖锥状器物刺入所致。
史料记载,田弘是原州长城郡人。长城郡在哪里呢?就在古阳晋川今红河川,初步考证就在姚河塬附近。
1984年,宁夏考古人员在姚河塬附近还发掘出一处著名墓葬——彭阳新集北魏墓地。
彭阳新集北魏墓地出土了陶俑组合,部分俑具有胡人的形象。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将北魏土筑房屋模型和2件具装甲骑俑、1件持鼓俑、1件吹角俑、1件风帽俑、陶牛车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姚河塬是由李儿河和小河、大河切割形成的塬地,这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固有的地貌特征,流水冲刷而形成,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南上的暖湿气流与北下的冷空气在六盘山东麓交汇,使姚河塬及红河流域降雨充沛,植被生长繁茂,气候温暖湿润,便于狩猎与农耕,而离河流水源较近的台塬地,更适宜聚落城邑。
有个史料故事可以证明这里宜居宜业。
在秦始皇时期,六盘山小河湾一带有一个叫倮的乌氏戎人,善于经营畜牧业。牲畜养到很多时就全部卖掉,然后用卖牲畜的钱,在秦地购置奢侈品,暗中送给戎王,戎王赠还他10倍于所献奢侈品价值的牲畜,倮的牲畜多到只能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召见倮时,给予特殊待遇——倮可以与大臣王孙站在一个平台上觐见皇帝。倮养殖的牲畜数量多,恰恰证明了地理优势显著,适宜发展畜牧业,适合人类生存。
古人往往是沿着河谷开辟道路。红河是泾河的上游支流,从陕西西安出发,沿着泾河河谷逆流而上,至甘肃泾川县罗汉洞乡,红河汇入泾河处,拐入红河河谷,一路西行,便至六盘山脚下的姚河塬。向西,巍巍六盘山挡住了去路,只能从姚河塬向北翻越一道窄梁,到汉代朝那城(今彭阳县古城镇),再一路西行,过青石嘴便至丝绸重镇固原城。
因此,丝绸之路的兴起,奠定了姚河塬所在区域的交通要道地位和文化交流的基础。这也促使姚河塬地区经济不断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形成了特有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繁荣的历史。
姚河塬西周遗址还紧密连接着另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海子塬墓地,也可佐证姚河塬曾是丝绸重镇。2010年,考古人员在彭阳县新集乡北魏隋唐海子塬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北魏、隋唐、宋代等不同时代墓葬26座。在清理M14墓葬时,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手骨处散落着两枚波斯萨珊卑路斯银币。墓主人骨架长1.8米,头骨大而鼻骨凸起。后经专业检测证实,这位墓主人年轻时身高约2米,是高鼻梁、深眼窝的高加索人,即白种人。
《彭阳海子塬墓地发掘报告》表明,萨珊卑路斯银币肯定与丝绸之路有关,这再次佐证了当年丝路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这就是姚河塬,一个厚重而神秘的地方。(作者:徐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