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里,在地板上投下一片光影。斑驳的光影中,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赵秀云正在专心剪纸,她拿着剪刀,在对折好的红纸上“咔嚓”“咔嚓”剪着,几分钟后,喜庆的连对“囍”字便出现在她手中。虽然年过七旬,但学习刺绣、丝带绣、布贴、工笔画、国画等技艺都让赵秀云乐在其中,剪纸也是她众多爱好之一。“一有时间就绣一绣、画一画,充实生活,也陶冶情操。”赵秀云笑着说。
赵秀云今年76岁,是泾源县大湾乡人,现住在市区金城花园小区。在赵秀云的记忆中,母亲一有时间就画画,赵秀云也在耳濡目染中对画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但由于是家中长女,每天得帮着父母干农活、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加上当时家里贫困,她并没有机会走进学校学习,更不要说坚持自己的爱好了。19岁时,赵秀云嫁给了当地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婚后为了维持生活,她做起了裁缝,为十里八乡的村民缝制衣服。或许是从小受到熏陶,或许是天生一双巧手,赵秀云在这“不起眼”的针线活上显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日常缝缝补补的基础上,根据村民的口头描述,就可以做出他们满意的衣服,有时还会把村民拿来的旧衣服“变旧为新”……凡是来赵秀云这里缝制过衣服的,没有不称赞的。
后来,为了照顾孩子们,赵秀云中断了裁缝生涯,但这份手艺并没有因为中断而生疏。2014年的一天,赵秀云提着自己缝制的包上街,被一位路过的行人拦住:“你的包包真好看,在哪里买的?”赵秀云一听乐了,连忙说道:“不是买的,是我用家里闲置的旅行包自己改的。”“你手艺这么好,可以跟着我们一起做刺绣。”行人热情地邀请。赵秀云这才知道,这是原州区刺绣非遗传承人之一刘成香。在刘成香的引荐下,赵秀云加入了原州区刺绣爱好者的团队,并学习了丝带绣、布贴等更多的手艺。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刺绣中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有特殊的意义,寄予着人们的美好期许,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刺绣一定要静心、细致,熟能生巧。”说起如何保证和提升刺绣品质,赵秀云如数家珍,“要绣出一幅好作品,讲究很多。选材很重要,配色也是关系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之后的绣工就更不说了,必须按步骤来。定针手要稳,针脚要匀称,一针一线按套路走。”从绣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到婚嫁物品、花草鸟兽作品,再到寓意美好的“鱼戏莲叶”“凤凰戏牡丹”“喜上眉梢”等鞋垫,赵秀云就地取材,通过黑、白、红、蓝等土布和彩色棉线配置色彩,在一针又一针巧手翻飞间,绣出了式样精美、做工精细、色彩运用对比强烈,既不失生活真实,又极富艺术美感的一件件作品,令人赏心悦目。
有了刺绣、剪纸等手艺做基础,2015年,赵秀云走进了原州区老年大学,开始学习工笔画。起初,她只是学着画一些简单的画,后来得到老师鼓励,从生活细节中摸索出绘画的“门道”。窗外飞过的小鸟、路边盛开的野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被她记录下来,成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作。只见她用笔细细勾勒着轮廓,再蘸取合适的颜料,沿着黑色线条,小心翼翼填涂润色,不多时,朵朵淡粉色的荷花跃然纸上。几年来,赵秀云已创作了上百幅绘画作品,有花鸟虫鱼,也有农民劳作的场景。由于这些作品色彩明艳,画风质朴,老年大学的同学和亲戚朋友看后都赞不绝口,赵秀云成了朋友圈里小有名气的画家。赵秀云的剪纸也毫不逊色,剪出来的十二生肖图案惟妙惟肖。她还把身边的人和事剪进一张张红纸中,耕牛图、小童赶车图等剪纸不仅传神,而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心生喜爱。
热爱生活、坚持爱好,陶醉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世界,赵秀云尽情享受着丰富多彩、充实有趣的晚年生活。她的书画、剪纸作品在“百年变迁——献礼建党100周年”全市离退休干部书画摄影手工作品展、“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振兴乡村 展我芳华”原州区民间文艺创作大赛、原州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第五届群众书法、绘画、摄影大赛展等活动中频频获奖。
如今,赵秀云四世同堂、家庭和睦,“老年大学给了我机会,从小的爱好也给了我不断学习的动力。”赵秀云说,“这些手艺能让我多动手、多动脑,保持好心态。”离开赵秀云家时,阳光温暖和煦,赵秀云坐在缝纫机前,缝制着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记者:胡 欣 余思琪 呼延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