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农历腊月十三,隆德县正观花灯工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各式钢丝花灯框架已排好队等待裱糊,女工王连香和姐妹们糊花灯的手不得不快些、更快些。两三人一组,围着样式各异的花灯框架,用五颜六色的棱布,一圈又一圈绷缠,一方又一方粘胶,一件又一件喷色,一组又一组贴画。
隆德花灯上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女工们坐在小凳上,虽然边聊天边干活,但手速飞快,每到关键工序,就凝神屏息、精雕细刻。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灯、富贵吉祥的牡丹灯、素雅清新的宫灯,彭阳茹河里的大天鹅、盐池城墙上的飞龙,还有关公、财神、寿星等,在她们手中“活”了,一个个冷冰冰的铁架子“穿上了新衣”,散发着年味。有人称赞他们是“装扮年的人”“歌颂时代的人”,干的是“美的事业”。
王连香和姐妹们说,自己只是给花灯“穿衣”的人,前面的工序,画样画出了花灯的灵魂,构架搭出了花灯的骨架。
经理李建平经常拿着白色石蜡,在车间水泥地上画样。画的祥云舒卷自然,好像在天上飘;画的牡丹雍容富贵,好像在花园里开;画的关公威武霸气,让人看着就心怯;画的下山虎,狗看见会逃走……李建平这个外表粗糙的汉子竟然这样心灵手巧,只要是客户想要的花灯造型,他都能画出来,他说,自己一辈子只用心干好制作花灯这一件事。
王永强等焊接工匠也很厉害,只要李建平讲明白造型、尺寸等要点,他们就能凭着心中的画样,焊出一飞冲天的凤凰、驰骋疆场的骏马等大型花灯构架。钳工陈振林和他的工友们,则会把直径4毫米的铁丝按在画样线条上,打造成花灯构架上的一个个配件,百炼钢在他们手中成了绕指柔。
女工裱糊花灯凤翅。 本报记者 龚其云 摄
一年四季,公司生产车间都充盈着年味。由于订单多,又是纯手工工艺,除了春节几天年假,王连香和姐妹们几乎每天都得来上班。“公司全年生产花灯,每年都会提前储备好春节要用的花灯,这些产品最远销往福建,近处销往内蒙古、甘肃等地。去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严重,但公司全年实现销售额2000余万元,带动附近200余名群众就业。由于花灯订单太多,忙不过来,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在电脑上设计花灯图案。”李建平说。
腊月初八那天,银川的亲戚打电话给王连香,说在银川文化城看见了他们造的隆德花灯,整个文化城一下子有了年味,就好像看见了老家红红火火的年。
王连香只顾忙手上的活计,不知道厂里一年能出多少件花灯,也不知道花灯都卖到哪儿了,但有件事在她心里跟明镜似的:“我裱糊花灯已经第四个年头了,只要两个人配合得好,一天就能做好3个小花灯,每人能挣100元左右。”焊工、钳工工资比她们还高,普通工人每天能挣近200元,像李建平、王永强等画师和工匠,月薪都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花灯界有个口碑是“南有自贡,北有隆德”。从创意到造型,从用材到花饰,隆德花灯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李建平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聚力做大做强隆德花灯产业。2019年,他依照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设计了第一个九龙壁花灯作品;2021年,他又为宁夏春节联欢晚会设计制作了一部分花灯道具。今年,李建平打算除了设计制作春节花灯外,还要把花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给大型酒店、娱乐场所设计山水画、花鸟画等花灯类壁挂装饰,让传统文化随时随处润物无声地滋养人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