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前半生戎马征战,为革命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有着出生入死的辉煌经历;后半生,服从组织安排,任劳任怨,无论处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埋首躬耕,为固原中药材、地方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为子女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拿起笔,记录父亲一生走过的路,旨在激励后辈,把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
1928年,父亲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一个小山村,属龙,民间有生于龙年的人福大命大之说,但是父亲一生却经历了无数磨难,在与命运抗争中形成了坚强隐忍的性格。父亲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全家靠租种几亩山地为生。收成好了,还能维持生活,如果遇上灾年,全家人只能忍饥挨饿。由于家里穷,到了冬天,没有棉鞋和袜子,放牛的时候牛拉下粪便就把脚放进去焐。
16岁那年,父亲弃农从军,从绥德县到了清涧县,找到了八路军,参加了清涧县警卫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父亲参加八路军一个多月后,中国人民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部队官兵和老百姓一起跳起了陕北的秧歌,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喜悦,父亲也特别高兴,参军这一步走对了,此后要坚定地走下去。
在攻打榆林时,父亲从炸断的云梯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腰部,他忍着疼痛艰难地躲过了城墙上打下来的枪弹,存活了下来。由于伤势严重,父亲当时就被送到医院疗伤,在路上父亲通过老乡刘焕章,给家里捎了信,告诉家人自己在部队的一切情况。因为父亲不识字,只能让老乡捎口信回去。这次负伤后,父亲落下了后遗症,当时被部队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并发了证书。后来,父亲感觉身体有所好转,便去固原军分区将伤残证书和每月领取的伤残费用都退还。后来腰痛时常发作,大家问及为何要退伤残证时,父亲说:“党的政策这么好,我的战友牺牲了那么多,自己能活下来很知足。”这就是我的父亲,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1948年7月,父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兰州解放后,部队开始整编,空军来部队招收飞行员,当时父亲身高、体重都合格,唯有视力不合格,加之不识字,错失了机会。从此,父亲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最后被招到西北军区第一速成中学学习,在这里父亲认真刻苦地学习,于1953年毕业,被分配到甘肃公安总队警卫排任排长。
1959年,父亲退伍到原固原县淀粉厂任基建组长。1961年,调到宁夏固原地区药材公司任采购员。1962年,调入原固原县东山坡药材厂任厂长,当时厂里只有4个人,在距东山坡5公里多的山里种了100多亩中药材,有10多个品种,还试种成功了人参等名贵药材。父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71年父亲被调到原固原县机砖厂任厂长,因为当时固原县就一个机砖厂,父亲在这里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的干,有时候亲自参加出砖瓦。1975年,父亲调任原固原县多种经营办公室,经常去外地慰问养蜜蜂的人员,因为养蜂的人员根据气候变化随时转移。1977年,父亲调入原固原县人民防空办公室。1979年,又调往原固原县总工会,积极帮助当地企业,协调各部门到各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1985年9月,父亲离休,离休后他没有闲下来,做起了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向学生们讲述曾经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教导孩子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父亲一生刚正耿直,勤俭节约。在部队勇敢作战,退伍后,他心中始终装着党的事业,干一行,爱一行。离开工作岗位后,依旧保持着一名革命战士的工作作风。父亲常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兵,但是他的一生是为党、为民族的独立、自由,为建设新中国而进行艰苦奋斗与求索的历史缩影。父亲的个人品德修养是老一辈优秀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诠释着军人的本色,一位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社会对人民的爱。父亲一生清正廉洁,对子女要求严格,他时常叮嘱我们,要踏实工作、诚实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这就是我的父亲—田广德。(通讯员:田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