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欣 王 丽 文/图
与书法结缘,从墨海中沉迷、顿悟;与笔墨为伴,在文字里修行、探寻。迈过墨香的海洋,陈昊在清闲或不眠的夜晚,挥毫不止、百炼成钢,追寻着心中的初衷。
初见书法家陈昊,是在他的“三恪堂”工作室里。陈昊立于案前,提笔悬腕在一张铺开的雪白宣纸上习字,一抹墨色伴随着墨香在空气中氤氲开来……
草书《三堂东湖作》
与陈昊交谈,稳重中带着几分豪放,耿直中带着几分豁达,令人一见如故。他言语简洁,却句句言之有物,尤其在谈到书法艺术时,更是以其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书法多年来的热爱与追求。
陈昊今年47岁,是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人。他与书法相识并结缘,源于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平日里爱好写写画画,是当时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会写字的文化人”,每年春节或村里谁家过红白事时,免不了请父亲代笔写些春联、福字、喜字抑或是讣告之类的。长期耳濡目染下,书法在陈昊的童年记忆里刻上了深深的印痕。父亲看陈昊有心也有兴趣学习书法,便开始悉心教导,只要一有空,陈昊就跟着父亲练习写字。因为条件艰苦,别说是陈昊,就连父亲平时用的笔,都是四处费心找来的一支“秃了头”的毛笔,但这丝毫不影响陈昊的习字热情,他拿着父亲珍藏的两本老旧的黄自元《千字文》和《十七帖》折页字帖,照样学样地在家里的大门上、墙上、院子地上“练字”。十二三岁时,陈昊已经可以跟着父亲为乡亲书写春联。
展示珍藏字帖
1999年,陈昊在固原城区政府街租下一间门面房,成立了书画工作室,主要进行书画交流及培训等。虽说是开店做生意,但陈昊还是把更多的心思和时间花在了练习书法上。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在体现汉字质感美、动态美和力量美的基础上,讲究“篆籀之意”,宋代大书法家苏轼曾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可见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为此,那间不大的工作室里,经常凌晨还亮着灯,窗外依稀可见陈昊手握毛笔、半弯着腰在潜心临帖的身影。他还结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他们长期相互交流和切磋,让他的字越写越有味道。
2008年,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林岫先生因工作原因来到固原,看到了陈昊的书法作品,颇为赞赏,鼓励他要坚持梦想,还支持他要多投展、参展,以此提升书法水平和知名度。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至2011年,陈昊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家书法展。“国家书法展的要求和难度还是很高的,是从全国五六万件书法作品中最终挑选出两百多件作品进行展览。”陈昊介绍。这次参展让陈昊信心倍增且声名鹊起,成为宁夏入选国家书法展最年轻的书法家之一,同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收录为协会会员。
砚田耕耘却从无懈怠,孜孜以求且永不止步。随着接触书法时日渐长,陈昊越发觉得,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该接受更为系统、专业的书法学习。2013年春天,陈昊孤身一人来到北京求学,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胡抗美、曾翔所办的高级研修班跟班学习。中国国家画院紧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等“国字号”艺术教研教学院所,教学模式开放新颖,班里的30多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是和他一样求学若渴的书法“痴迷者”。从篆隶到行楷,从春夏到秋冬,两年时间里,陈昊抓住难得的学习机会,刻苦钻研、交流探讨、反复揣摩,不断锤炼书法技巧,不断提高书法领悟能力,对笔的起、断、拂、斫和节律的控制愈发熟练自由,书法艺术一次次蜕变。“当时班里经常会组织我们参观一些高端书画展览,有幸拜访了沈鹏、沃兴华、石开、张旭光等国内知名书法前辈,这样的求学经历让我受益匪浅。”陈昊感慨地说。
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学成归来的陈昊意识到,书法是一门宝贵的传统艺术,中国五千年的书法文化应该得到传承,要进万家、到群众中。2017年,恰逢全市各中小学全面推行普及“书法进校园”活动,陈昊作为一名新文艺群体书法工作者,时任固原市书协副主席,原州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依照协会统筹安排,坚持服务原州区两所学校,为中小学生上书法课,让书法走入学校课堂。“希望多培养些年轻的书法人才,让书法后继有人,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陈昊表示。此外,陈昊坚持多年来和区、市两级书画家送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为群众写作品、送春联,深受群众喜爱。每当此时,陈昊的内心总会升腾起踏实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觉得这是对自己多年辛勤笔耕的最好回报。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30多年来,陈昊笔耕不辍、临池不断,集各家之长融于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墨迹鲜润、行气贯通、气势磅礴、厚重端庄,既体现了个人书法写作的鲜明特色,又让人感受到了极高的书法造诣和修养品德,同时弘扬和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陈昊的书法作品在屡屡斩获国家及区内外各项大奖的同时,他个人先后在广州、上海、甘肃等地成功举办书法展。
“其实在我看来,书法已成为我的‘亲人’,融入我的生命中,此生不可或缺。”当问及书法对于自己的意义,陈昊一语中的。
行草《山居秋暝》
行书《古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