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宁夏代表团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引起广泛关注,她就是被誉为“拇指作家”的马慧娟。这次连任全国人大代表,在宁夏仅有三个人。
自五年前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始,马慧娟就是引人注目的亮点。这位只有初中文凭的山区移民,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持续关注,对她的采访也贯穿她的五年任期。在去年的“代表通道”上,她以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从容不迫地介绍自己和家乡,展现了新一代农民的风采,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尽管马慧娟本人一再表示自己既平凡又普通,但她的“传奇故事”,还是不胫而走。
与其他人大代表相比,马慧娟的经历确实比较特殊,她不仅来自全国最大的移民扶贫开发区,而且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读完初中就辍学,20岁就出嫁了。经济的贫困几乎压弯了她的腰,繁重的体力劳动几乎每天都让她筋疲力尽,生活的艰辛,几乎要泯灭她所有的憧憬和愿望。
刚刚四十出头的马慧娟,出生在六盘山下一个既贫穷又偏远的村庄。在移民到红寺堡扬黄扶贫新灌区之后,她才改变命运,解决了温饱、摆脱了贫困。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红寺堡的新家园,她都像身边农村妇女那样种田、打工、做家务、照看老人和孩子。所不同的是,她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每天都挤时间看书、读报,坚持自学,没有走农村妇女的寻常路。
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渐入佳境时,马慧娟家的经济状况也随之有了改善。2008年,丈夫看她生活太枯燥,就给她买了一部手机。谁都没有想到,她的生活因此改变,她的人生出现转机。别人用于通讯、娱乐、消遣、打发时间的手机,在她手中成了学习、写作、纪录生活、展示自己创作成果的载体。那些鲜活、生动、感人的文字,频频出现在QQ空间,很快就引起广泛的关注,她的“粉丝”越来越多,她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更是感染了许多人、鼓舞了许多人。她也因此得到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听说她因手机流量限制,只能写短文,不敢长时间写,有人主动为她充话费,很快就充到千余元。听说她写作按坏了多部手机,有人一次就寄来两部手机。除此之外,还有人给她寄来了学习书籍,推荐她的作品、帮她联系文学刊物刊登作品。
“拇指作家”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关注,以往默默无闻的人,有了相应的知名度,“吉祥的光”环绕着马慧娟。2016年,马慧娟在北京电视台“我是演说家”节目里,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没过多久,她就成为宁夏作协的会员,随即被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学习,不久又被聘为镇文化站站长,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补选为全国青联委员。一片光明,展现在她的面前。
有人为此感到不解,一个农村妇女,值得如此关注吗?为什么“好事”都降临到马慧娟身上?
尽管马慧娟本人表示自己既平凡又普通,身上也没有“传奇故事”,但许多人仍然把她当成一个“传奇”。
该怎么看“马慧娟现象”?一般来说,反差越大的人和事,越令人关注、震撼、思考,也越能给人启迪、越有引导和教育意义。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一个农村妇女早早嫁人,仅为一日三餐而忙碌,再没有什么作为,也没有任何精神追求,那么,还有谁会关注她呢?因为这样的人太普通了;如果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基础雄厚的文学爱好者,用常规方式进行一般的文学创作,关注的人也不会多;如果一个作家所写的东西是无病呻吟,不接地气,只是抱怨命运不公,那也不能让人产生共鸣;如果一个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写停停,浅尝辄止,那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更不会有人关注、支持!正因为这些“如果”在马慧娟身上都没有发生,她才能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度。
她的手机,按坏了一部又一部,她的文学素养,提高了一个又一个层次。有人说:马慧娟写作能力,不低于一般的大学生。让她自豪的是,她的自信心今非昔比,在她身上,已看不到昔日的影子。
马慧娟“出名”后,仍然笔耕不辍,新作品不断问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让她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认认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而连任全国人大代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人们关注马慧娟,与其说是关注她的文学作品、羡慕她的幸运、欣赏她的文学成就,不如说是敬佩她的毅力、感念她的精神、同情她的遭遇、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有像她那样的人生观,也能像她那样生活、努力,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经济的贫困和生活的磨难,那么,“吉祥的光”也会环绕自己。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回族妇女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容易吗?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业余作者,能写出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学作品,何其不易?对此,人们会有许多感慨。纵观马慧娟走过的路,会有许多新发现。如果我们也像她那样做,那么,任何困境都无法束缚前行的脚步,谁都可以取得她那样的成就、达到她那样的境界。这是马慧娟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生应取的态度。(通讯员:庄电一)